标签归档:SNS

传统BBS与电子商务的嫁接

首先,这里所说的传统BBS是指98年左右开始逐渐凸显06年左右开始火爆至今存活不多的,以discuz搭建的比较垂直化的BBS。
这类传统的BBS目前的典型产品形式是一个类似资讯的首页+以discuz搭建的BBS;有自己独特的成熟的社区文化;因为有较为严格的内容控制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避免了“火了—水了—完了”的常规命运,也因此拥有了大批的忠实用户。
严格的内容控制,良好的社区氛围,忠实的用户群,三者相互作用使得这些BSS一直在产生能量且能量也一再聚集。不过单一的BBS产品架构自身的缺陷越来越 让这些社区遭遇瓶颈。用户的需求在不断的变化,之前传统BBS的积分体制、荣誉体制等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社区用户的需求。大多数传统BBS面临着积分无法 流通或者逐渐失去意义等问题。

简单的说就是,这些传统的BBS的发电功能目前尚可用但是用电能力几乎没有。于是,他们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该如何最大的限度的把这些电消耗掉同时赚取剩余价值呢?这是这类BBS面临的最首页的问题。
目前来看中文社区的发展方向主要有2个:SNS化、电子商务化。SNS化没有什么好说的,这里想简单的对上述社区的电子商务化提几点想法,感冒且嗓子疼中,所思未必正确,欢迎探讨。

电影院和公园里人都很多,但是卖不了东西,不过电影院里卖零食的和公园里卖小玩意的人却能赚不少钱。同样的道理,并不是非要把自己搅进交易过程中才叫做电 子商务才能赚钱。对于BBS类的社区涉水电子商务的话,我觉得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千万不要参与到电子商务的流程中去,站在岸上引导。可以看下目前比较常见 的几种模式:
1、团购。代表网站:篱笆网
这种模式下,不用去考虑购买的一方而只需要把提供产品的厂家抓住就可以了。我们需要做的是给我们的团购用户提供有诱惑力的价格和良好的售后服务保障,以我 们强大的议价能力为用户压价格、谋实惠。而团购需要注意的最大问题就是控制交易过程中的资金流,防止“飞单”等问题的发生。这个问题可以考虑与第三方支付 平台合作来预防,比如信用卡授权等。
2、贩卖打折信息。
这种模式在国外好像已有先例。简单说就是对某些商家的打折信息在BBS内进行小范围散播,打折特权只给BBS内小部分用户。而这个信息的获得需要积分兑换或者其他方式进行,也可以是收取会费的方式只对入会的BBS用户发放打折信息。
3、引导消费。具体实现:广告投放、向其他平台导流量、引入第三方平台
广告投放是一种比较粗放的模式,但是也是很必要和凑效的方式。向其他平台导入流量,不仅仅局限于淘宝,实际上也可以让拍拍、有啊等平台入驻。单一平台的入 驻会造成一家独大,不利于控制,而同时引进其他平台对我们而言只有好处不会有坏处,只要我们把握住审核的关口。
4、消费评测。代表网站:ZOL商城
这是一种比较浅显的模式,其本质还是广告。这种模式下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必须建立一个足够完善的产品库。

当然,对于社区是否一定要电子商务化,我持保留态度。大多数认为社区应该电子商务化的人都觉得社区电子商务有如下3个核心竞争力:一定数量的高粘性用户群、社区 群组等的筛选早就了不同产品需求的细分、社区的舆论导向与公关价值。不过实际上情况或许是这样的:BBS的用户黏度虽很强,但是驱动力并不尽同,不同的驱 动力导致黏度越大,转变越困难;同时社区的口碑并非都是正向循环的。比如有的社区是典型的以挑刺为主要乐趣的社区,也许你得到的会都是负面评价。

最后,强力插入广告一枚:
我需要一份工作,地点在北京,电子商务或者社区相关,产品助理、产品设计或者UED相关。
我在一个二流理工类学校学习的经济学专业,没有学过正统的相关课程;工作经验很短,仅仅在两家电子商务公司做过。
但是,当大家玩CS玩红警的时候我在泡论坛,成为学校BBS的版主,并通过版聚开阔自己的眼界;当玩网游的哥们抱怨在游戏里搞现金交易太不安全的时候我在淘宝开店帮他们出售网游装备和金币,同时体验电子商务;同学们在使用QQ泡妞的时候,我有了第一个博客,也在这个过程中知道了UI、UE、UCD、AI、交互设计,产品设计等等,为之倾倒开始琢磨这些事情,并开始阅读相关的书籍以博客记录我的感悟。
勤奋、沟通、团队合作是我的特质,但是,纸上谈兵的次数太多了,我急需一个实战的经验来
为您的产品服务同时提高我自己。欢迎各位朋友帮忙推荐!

媒体新浪的WebIM

6月份的时候新浪朋友小规模内测,参观之后,我写了一篇“新浪朋友能否成为大朋友”。事过3个月,消息说朋友因为内部变动继续延期,之后,新浪推出了微博客。
当时,
我在twitter上说新浪微博更像是新浪朋友里微博客组件的一个剥离。在朋友战略受挫之后,新浪推出了微博服务,主打粉丝。

在那篇写新浪朋友的文章里我说过,SNS的路线目前有两条:game路线、微博客路线。很明显Game路线是没法玩的长久的,搜狐白社会现在已经开始尝试大规模的广告投放了,在公司的电梯里广告语是“你还在被楼宇圈养吗?”….
而走微博客路线一直是比较小众或者垂直的SNS的路线,加之国内的微博客集体被下课也给微博客市场让出了很大的空间,此时是进军微博客的最好时机。而这个绝佳时机的前提是有强硬的后台和完美的监督机制,很明显,新浪完全具备这2个条件

1、新浪微博不是Twitter,也不是twitter的山寨版
是的,twitter是媒体,而媒体也显然是新浪微博的定位之一。但是,媒体仅仅是Twitter的一个定位而已,Twitter并不仅仅是一个媒体,Twitter带来的是一种生活理念上的变革。除了媒体的一面Twitter也有社交的一面、分享的一面、休闲的一面、……
在门户方面,新浪的地位正在日渐下降,面对日益社会化的媒体,新浪在不断尝试。新浪的手中也有众多的媒体资源,一说新浪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明星。从目前入驻新浪的ID来看,各路花旦均已闪亮登场,而各类媒体帐户也没落下。对新浪微博的媒体定位毋庸置疑,无需多谈。

2、新浪微博移植了SNS里最火的应用,把交互简单化
在SNS里最火的应用是什么?是微博客。这是一个比打招呼的成本更低、比Game的应用更广泛的SNS组件。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SNS里闲聊,放弃传统的IM客户端。(当然,这里我说的是闲聊!)而闲聊在现实中也是社交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咏乐汇选择了在饭桌上与嘉宾闲聊,是最契合中国国情的谈话节目。
所以,我觉得可以把新浪微博定位为WebIM。并不是只有QQ的Web化、MSN的Web化才是WebIM,WebIM应该有一个更大的定义。
为什么在新浪的微博里没有开发@回复功能而设置了评论,这有利于防止信息被打散和碎片化传播,同时,这也契合社交闲聊的定位。一条微博的信息内容应该是微博作者与他粉丝之间的会话,这个会话不应该被在全站进行传播。之前Twitter对他的@功能的改进,我想也是出于这点的考虑。对一条微博的转移传播依赖于分享这个功能,在Twitter里叫锐推。而不论是转移之后的内容讨论还是集中在这个转移的用户与他的粉丝之间的。这样来看,整个信息的传播才是条理化的和便于梳理的。

3、资源与监管是做好微博的两个必备条件
不论是作为媒体还是作为社交化的WebIM,都需要优势资源。新浪并不缺资源,而且新浪是最会贩卖资源的。所以,新浪微博对于明星资源的把握很到位。名人榜、推荐用户、热门微博,这些功能的添加再一次展现了新浪的资源优势与利用本事。
对于微博客的监管,这点中国网民都清楚。饭否没饭吃了,嘀咕被乱炖,一直被讨论但是就是上不去的Twitter,这些都已经很明显了。
在对微博的监管上,新浪是下过功夫的。含泛关键词微博的审核、悄无声息的删除微博内容和评论、对敏感用户斩首示众这些都无比强大。对临时敏感词的更新也做的很到位,比如周末的时候因为腾讯网60周年专题的勃起而直接将“腾讯”设置为敏感词。

4、别指望Twitter的用户会成为你的用户群
这是一条
我在新浪微博上的唠叨话,当然,当时这句话主要是想表达的意思是:“只有用户才知道产品可用性的真正答案。就像鞋合不合适只有脚才知道一样”。
不过这句话其实也没说错,目前使用Twitter的用户绝对不大可能会成为微博的用户,通俗的说这是两个气场完全不同的用户群。
我同意
麦田的说法正是因为这拨SNS用户不在开心玩twitter,所以他们才可能会在新浪玩。新浪微博构成的最大威胁是kaixin001等SNS网站。

PS1:至于盈利模式的讨论,我觉得还太早了点。
PS2:新浪微博的用户体验确实不敢恭维。
PS3:我的微勃继续使用了全球通用ID@kentzhu,所有的Web2.0网站基本都是这个ID。http://t.sina.com.cn/kentzhu,不过不太建议成为我的粉丝,因为我是Twitter用户。

看图说话090803

1、某围脖的注册页面截图聚合:
这张图是在Firefox下使用IE tab的一个截图。他们对Firefox的不友好导致我这种火狐党只能使用IE tab,于是就有了这个。
聊到新浪的产品就想再多说几句,
我在Twitter上说“也只有新浪才能想出这么天才的做法,邀请无数的小白鼠,一边测试一边更改,连首页也一块改”,这条推被回推了20次。
很明显新浪的产品一直都不是UED导向的,我倒是觉得他们始终以营销为导向的。他们善于贩卖他们的内容、产品。这种让大批的普通用户边测试边修改的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很高明的营销型开放式开发手段。某同学评论说“
多好啊,这么多人当PM,又专业又方便,还不用给银子”,可关键的问题是,他们是否会去修改?或者只是个噱头罢了。
麦田说,第一印象,围脖能火。我的回答是,在严格的自我审查和如秋风扫落叶般的干掉形如连岳等ID的情况下,能火……


PS:我这里有若干微博的邀请码,想做小白鼠的请在留下你的email地址我邮件给你,或者发邮件到kenth.zhu@gmail.com

2、豆瓣的这个验证码背景实在太唯美了,唯美到直接被我当成是广告忽略掉,点完发布才发现,我靠,提示验证码错误。
个人始终觉得验证码这个东西实际上是杀人八百,自损一千的玩意,迟早会被退出舞台。

3、自从新浪在博客的右上角搞了个折叠的随便逛逛功能之后,百度空间把这个功能发展了一下,在右上角搞了一块展开的狗皮膏药,于是右上角的博客标题被无情的贴上了…..
亲爱的各位同学,你知道怎么把百度空间右上角的狗皮膏药弄没吗?
反正我是被折磨了好久之后,有一次偶然发现的

看图说话090802

1、某电子商务社区的一个页面。在下面这个界面:
你知道这是一个什么界面吗?要找到登录按钮,你需要多久?如果你要发表一篇文章,会点哪个按钮?你能分清楚这6行文字之间是什么关系吗?

2、泛SNS类社区网站的加入“三步曲”,这种模式的设计突出了每一步的工作,且给用户的额外干扰最少。
来源网站:Bantam,一个团队协作型微SNS,适合小型的工作团队(在注册时可以选择加入的人数)发布status、Task、Even、Filet等,且支持twitter同步。可以实现简单的协作共享、团队流程协调等

3、某电子商务论坛与Twitter的个人信息设置项中个人信息输入框的对比。
论坛输入框只允许输入300个字符,但是输入框的高度却高的出奇,而Twiiter输入框允许输入160个字符,是所有设置项中可输入最多的,但是输入框的设计与Name等项一样,过低的高度是在暗示用户要尽可能少的介绍自己吗?
个人认为这2个输入框的设计都有碍体验,很容易造成用户的挫败感

4、某移动网站的登录与密码找回部分截图。
在巨幅广告的边角处好容易找到了登录菜单,11位的手机号就给了那么点的输入地方,为了广告,其实你大可以不要登录的!
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找回密码”的链接,这个太有高度了,不仔细看你绝对看不到。。。
得到一个随机验证码后返回,还是在这个界面,就一个数字码,输入在哪呢?那个广告的影响下,我确实没有找到在页面的正下方还有个输入验证码的地方,好吧,7次之后我知道输入在下面了。。。
之后呢?得到了一个提示“重置成功”的页面。页面没有任何可以点击的地方(图太大,点击这里查看),就连本来就很难找到的登录框也被另外一个所谓的快速通道取代掉了。。。。

5、Dropbox的邮件邀请流程。
点击邮件的链接系统会自动为你输入你的邮箱地址,你只需要输入你的用户名和一次输入密码就OK了。在对安全要求不是很严格且找回密码工作做的很棒的系统里有什么必要浪费用户的时间去重复输入2次密码呢?简洁才是王道!
同时Dropbox也是一个非常棒的在线存储网站,呃,不,不仅仅是在线存储这么简单!如果你也想体验一下,请猛击这里注册

看图说话090801

1、某网络电视的搜索无结果提示。显示有一个节目,节目在哪呢??难道一个链接到站外搜索的超链接也可以被当作是一个节目吗?太搞笑了吧

2、某商务IM在firefox下点击页面上的交谈按钮出现的跳转页。出现的前提是我已经在该网站登录了,且IM软件也在本地登录,但是仍然会弹出该页面;右上角已经明确标明我处在登录状态了(绝对不是cookies记录!)但是还是要求我继续登录(在安全状态下),这个太突兀了。
为什么要我再登录一次?有没有人告诉我标准登录与安全登录在逻辑上是什么关系?

3、某类软件在安装过程中的通病。更改安装位置的时候直接连附带要建立的文件夹都让用户自己去建立,于是你要返回去先新建一个文件夹然后再来安装一次;安装之后在开始程序里只加载一个快捷方式和几个广告的快捷方式;甚至在安装文件夹里都没有删除程序,于是你要打开控制面板在那里去找到这个软件的名称,把他删除掉。
既然你是要新建个文件夹的,我只想改变磁盘的位置而已,不用给我们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主动权!


4、很多woedpress用户正在使用的某模板的底部。这是一个功能按钮点击可以回到页面的顶部。置顶这个词常用与BBS时代对于某一个帖子设置在板块的顶部一直显示。这里的这个置顶太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我猜测这是个脑残汉化的产物,其实在英文模板里这个地方叫做“Top”或“back to top”。

5、很多网站都在使用“踩”这个词来进行互动。不过有的时候用户会很疑惑,SNS里的“踩一脚”、视频网站等的“踩”是什么关系?同一个词为什么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在用户疑惑了很久之后优酷在这个按钮上增加了一个提示“没意思,把它踩下去”,用户的疑虑被打消了……

6、搞个图示版本的流程帮助已经成为电子商务网站的潜规则。常见的方式是搞个流程图一样的东西指示1、2、3、4,看的多了难免视觉疲劳,同时也会让用户认为似乎没有什么帮助。于是,百度有啊对图示做了一点小动作,看,效果不一样了吧…….

为什么SNS的群组利用率低?

这个是昨天UCDchina书友会引出来的一个小话题,当时没有深谈,现在觉得有点意犹未尽,于是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写出来看看。

SNS群组的门槛相对较低
这个观点是我列出来的。我的感觉是,目前社区类网站的群组门槛都是非常低的,门槛低的直接后果是群组的管理很混乱,一大多数的群组最后的下场是无疾而终。
比如在5G里,我的待确认群组邀请里现在有78个未确认的邀请,不是我不想确认,而是因为这些群组无法用内容来吸引我。或许你会跟我争论SNS的核心在于 关系,但是,在一个只有关系而没有任何内容的群组里,我觉得加入了也毫无意义,为什么要给自己多打上那么一个可有可无的标签?
现在,每个人翻一翻自己个人主页下面的加入的群组,看看有多少个自己能记得起来曾经去看过,去发过帖子的?任何人只要高兴就可以随意的建立若干个群组,然 后不管认识不认识的,不管是否有跟这个群组一样诉求的用户,都可以通过系统设定的功能全部拉进来,这样造成单个用户加入的群组越来越多,同时这些用户很快 就遗忘了这些与自己没有实际联系的群组。
群组数目巨大,同时参与人数很少,这样就导致了SNS的群组利用率很低,因为在用的时候我不知道要把帖子发在什么地方去……

SNS群组的地位尴尬

这点在垂直类社区里展示的尤为明显。同质或接近同质的用户群,无法带来用户的多样性,群组显得多余。
目前的SNS里,群组的地位与日志相比,相距甚远。在发布一个帖子的时候,我会很自然的就选择了发布在日志里,因为SNS的feed是以个人为核心来展示 的,我的好友更加关注的是我个人的动态,而不是群组的动态;同时日志的功能相比群组也丰富了许多,这点上也是有部分用户会选择日志的原因。
总体来说,SNS的群组与日志没有一个很明显的划分。用户在很多时候不知道到底是把帖子发布在群组里还是发布在日志里,而且从成本上看,选择日志的成本更 低。你可能在发布一个帖子在群组之前需要花费1分钟从你加入的50个群组里选择一个你想要发布的,但是你仅仅需要1秒钟就可以点开你的日志进行发 布。

用户把群组当作一个标签

从我个人的经验和观察上看,初到一个陌生的社区的时候,很多人都习惯疯狂的添加小组。主要原因我觉得有2个:给自己打一个标签,在一个社区里从更多的维度 上让别人了解自己,认知自己,发展自己;加入小组的成本很低,同时通过小组可以发现认为与自己有共同点的人,同时去认识更多的人。
于是,很多人在进去一个社区的时候习惯拼命的给自己加标签,成本低和希望被认知同时希望借此认识更多的人,这是主要的原因。这样的结果是,SNS群组的黏性很低,很多用户贴完标签就闪人了…..

SNS的重心在于个人

目前的SNS的信息输入与输出单位都是个人,我们通过个人主页发布信息,个人主页里显示主人的各种动态;通过个人信息中心接受feed,消息里显示主人发布的各种信息。
群组实际上还是在为一对一关系服务的。目前群组的作用只是满足用户的需求,创建新的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又回到个人上了,所以他们的群组不需要有多热门,只要能让群组成员中更多地出现”加好友”的行为,目的就达到了。

呃,我觉得有必要补充一下,群组的火不火与群组的利用率是两个问题。群组的利用率是一个产品需要考虑的问题,而群组的火爆则是一个运营的问题
2个人的群组,里面出现一个脱衣服的女人,这个群组立马会火爆,立刻会有大量的用户去围观,去盖楼;2000人的群组也不一定能够火的起来,比如这个群组,是我豆瓣群组里人数最多的一个(14126个),但是帖子最新的也是10几天前的。

新浪的朋友能否成为大朋友?

相对于资讯类网站把内容作为一种快消品,社区网站中的内容则更像是口香糖,网络社区的重点应该是关系,而SNS网站的重点应该是交互——用户之间的互动。 网络社区可以看作是一群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的访问者之间的聚合,2个陌生人可能因为同时喜欢某一个明星而出现在一个粉丝群里;可能因为都住在某个小区而浪迹在小区的论坛中;可能因为都从事某项工作而出现在一个小众的SNS里。因此,如何让一个新进入的会员不感到陌生和如何让来了一段时间的会员不感到无 聊,这是社区应该解决的2个首要问题。

目前来看,国内的SNS发展主要走2条路线:一是webgame,以kaixin001和他的抄袭者为代表;一是微博客,以5G等较垂直化SNS为代表。
作为Webgame的首席代表的kaixin001已经很明显的显露出一个问题,Webgame的用户黏性是很差的,很多用户已经经不住某周的山寨开心广 告轰炸而纷纷投诚 。单一的Webgame太容易被克隆而用户迁移的成本也相对较低,同样是偷菜到哪都一样是偷,同样是养宠物到哪都一样养。Webgame之所以火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操作方便,利用Webgame所创建的关系是一种弱关系,我需要奴隶来买卖因此加你为好友,我需要更多的地方来停更多的车于是我要加你为好友,但两者之间是否有交流?答案是否定的!后期有SNS网站试图扭转这一局面,典型的是系统消息提示:“你的好友XX在XX游戏以XX分的成绩向你发起挑战”, 但是,有多少用户会直接屏蔽这个信息呢?
从放出来的很初级的残次的新浪朋友的内测版本来看(至于为什么这么说,稍后解释),他们在走第二条微博客的路子。个人觉得目前放出的新浪朋友的版本更像是Web版的QQ群+华丽版的Twitter。目前版本的新浪朋友放出了几个主要的功能:微博客、群组、相册、推荐。从这几个功能上猜测,新浪朋友的做法应该是利用微博客炒话题,以热话题聚合;利用群组聚合大话题,以相册和分享作为辅助;以推草根明星为目的,以朋友为手段。所以整个朋友的起点会是微博客,纽带是群组、辅助工具是相册,这之间的驱动器是积 分(人缘)。朋友甚至直接连博客都给拿掉了,使用站外博客的导入与同步以微博的形式对站外博客进行发布。

微博客是被所有的SNS网站所证实过的应用最多的功能,也是目前红的发紫的话题之一。微博客的作用之一是发布,但精髓却是分享。有了分享这些微博客的内容的价值才最终凸显,而把这些微博客进行聚合也是一种有价值的应用,这是郑昀做锐推的原因,也应该是新浪朋友做“热话题”的根本想法。通过这些热话题很轻松的就可以把朋友和其背后强大的媒体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不同产品线之间的整合。
之所以说朋友是一个华丽版的Twitter在于,比Twitter可发布的内容更丰富、比Twitter更多的用户交互方式、对信息的分类梳理更加细化(自己的、好友的、关注的、群组的)、可以通过用户直接对零散的信息进行聚合(群组、群聊、热话题)。
群组是目前SNS中应用比较少的一个功能之一,其原因就在于用户黏度太低,缺乏用户成长性和索引性,权限很单一,而且在信息庞大的社区中,很少能有固定展现的地方,所以即使有用户需求的内容,也不便于推广和关注。而新浪朋友此次选中群组作为产品的一个主打,其主要考虑的应该还是在于要“造星”,以群组作为 一个大社区中某一群用户的栖息地,以群组的核心诉求作为出发点,引发从众效应。比如内测版新浪朋友中有
参加快乐女生的新浪员工陶乐的粉丝群,用户可以通过分享微博客、新闻、照片、别的群组关于陶乐的帖子到粉丝群里,然后组员对这些信息进行消化。这样,群组的内容与黏性进一步扩大,这里真正成为一个关于陶乐的所有粉丝的信息集散地,最终吸引更多的粉丝加入。
同时,每一个群组都有一个Web版的聊天群组,这里的聊天记录是可以自主选择保留在群组里的,也就是说,在这里可以更直接的与群组的成员进行交流。与网站上的群组相结合,这不就是Web版本的QQ群吗,解决了即使沟通的问题,也解决了群组公共资源的问题。

之所以说目前的新浪朋友是一个很初级的残次品在于:
1、应该还有几个比较重要的应用没有放出来,以及会有配套的应用在酝酿。比如是否会上Webgame作为辅助?与站内其他资源的进一步整合等。
2、网站给人的整体感觉很粗糙,在很多细节方面都存在问题,比如
首页的加载
3、因为是以微博客为中心,那么如何引导用户对海量的信息进行梳理与消化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目前来看很多地方的流程都有待优化,比如对针对某一个微博客的回复,比如对群组消息的提醒等。
4、推荐机制值得再商榷。相对一个刚进入朋友的人而言需要很多的推荐来引导他融入,那么,当我拥有了我能力范围内可以管理的好友之后我是否还需要推荐呢? 也许那个时候我只想看到我的好友的消息就足够了,至于谁被围观了我不会去在乎,这个时候如何降低推荐带来的干扰将成为问题;推荐的意义在于把我所不知道的 和不熟悉的内容推荐给我,当我已经是某一个热门群组的会员之后,再推荐这个热门群组给我对于我而言价值肯为零,甚至反感。
5、当明星们被引入新浪朋友之后,当需要塑造草根明星的时候,会成为新浪朋友运营的关键点。
那么,从某种程度上我觉得新浪朋友的重点将不会在朋友上,而是压到了运营上,如果运营做的好整个社区会被引爆。

每一个产品都需要至少有一个亮点去吸引和黏住用户,比如kaixin001的偷菜、蚂蚁网的美女、5G的IT氛围、白社会的出彩的交互设计、某内网的全facebook代码。无论朋友是否成功,至少,他做了一次不一样的SNS化尝试,让那些被格式化的网民们能够去思考一下,其实WebGame并不是SNS

门户网站进入SNS化的拉山头时代

门户标配的演化
若邻网的副总裁
王利杰说,开心网已经成了门户站的标配,个人觉得这个总结很到位。中午,我在Twitter上戏言了一句“ 白天上搜狐白社会交新浪朋友;晚上到校内玩开心网游泡51美眉”,立刻有人补充说,还有腾讯,是的,目前来看除了网易的SNS化还不是特别明显外,4大门户已经有3个开始大张旗鼓的为SNS摇旗拉山头了。自从非死不可的模式被引入中国后,门户站其实都已经开始过关SNS的尝试,先后在其所属的博客内加入了SNS的元素。接着在kaixin001对SNS的大力普及下,门户站已经预备好展开一场更大范围的SNS化的拉山头之战。
存在巨头的状态下通常都是巨头成为某些新趋势的最终受益者,中国的博客化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当年正是新浪大张旗鼓的挺进博客,才在实质上让中国真正的进入了一个博客的时代,随后其他巨头跟进,最终划定了中国的博客版图,这次的SNS发展实际上也是在按照这条路在走下去。
我同意一个说法,“09年将是中国SNS的元年,就像05年是中国博客的元年一样”,09年将是SNS群雄并起的时代,巨头们会纷纷挺进SNS,许多小的SNS最终会被干掉或者被收编,随后会奠定SNS的版图。至于之后巨头们再怎么玩下去,如何挖掘SNS的盈利点,那是后话。
kaixin001 在实践上完成了中国SNS的普及工作,SNS日渐成为一种趋势,这能够解释为什么SNS在目前并没有明显的赢利点出现的情况下还有如此多的公司去做,还会引来巨头们的争食。而kaixin001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被收编或者用户被别人偷光而消失,程炳浩发起的这场官司恰恰说明他自己已经对kaixin001 没有了开始的雄心了,开始的时候程炳浩一直认为,是否带001压根不会影响其发展,但是,事实太残酷了。

有人有枪才能成大事
于是,马云开始在电子商务界立规,而百度只能慢慢的筑城拉人,B2C的企业们还在满怀希望的期待B2C井喷时代的到来,摸着怀里的子弹数日子。同样的事情也在门户站之间上演,腾讯依据自己巨大的用户群做完QQ校友并没有发力而是在养用户;搜狐迫不及待的推出自己的白社会;新浪也把新浪朋友的鼓点敲的很响;校内网则表现的更明显,直接使用流氓的手段去抢占市场。
所以,从本质上看,搜狐的白社会其实和某舟做的事情是一样的:抢占SNS的用户资源,先养他食客三千再图大事,只不过手段比某舟绅士了许多罢了。
逛了一圈白社会之后我仔细的想了一下,基本上SNS核心的几个组件搜狐都有现成的,但是为什么要生造一个系统出来, 而且还是跟之前毫无关系的?实际上这是搜狐在试图抓取一些新的SNS用户过来,搜狐之所以不把自己的核心功能引进来直接用,其目的就是要扩大自己的用户群, 在做拉山头的事情。利用现有的产品体系去稳定住老用户,利用目前流行的玩意开发一个新系统来吸引新用户,当这两部分人群已经足够大的时候,整合之。

当然,每个人能够维护的朋友圈子也就在150人左右,大量的社区实际上都是在重复建设。刚到白社会的时候我发的第一句迷博:“以一个SNS为基础,玩其他的SNS就变得特别容易”,我的白社会上的好友大部分是“5G观光团”,大家见面份外眼熟,倒是可以直接解决了SNS里一个很头疼的陌生人问题,哈哈。(这里,必须再表扬一下“5G观光团”,从思贱的虾米网到淘宝的淘江湖沈总1912到搜狐的白社会,5G的观光团成员遍布各地,在第一时间发来第一手的用户体验报告,他们是孜孜不倦的勤奋的刻苦的不求回报的无私的正义的纯正的小白鼠,再次向他们致敬!)但是,网站这玩意重复建设造成的危害小的几乎为零,所以,国内有成千上万的垃圾站,成千上万的垃圾站长们在拾人牙慧每天守在正规站门口等他们更新,然后抄回自己的网站去,甚至已经总结出来一套如何创造伪原创 文章的方法与机制。

单就白社会这个单一的产品而言亮点确实蛮多,也能看出来搜狐的用心程度。Ajax的娴熟运用,在交互的细节上,在UI上他们都很用心,很赞!但是,貌似白社会在刻意的对着UCH来创新,为了避免落下个模仿UCH的话柄,他们很刻意的把原本UCH做的很不错的功能做了不必要的“改进”,这造成了很多原来UCH的用户都不适应。白社会在好友推送机制上的创新可圈可点,这是目前最让我惊艳的地方,而老板键的创新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公司一个封网封IP就把这个功能搞的毫无用武之地了。

最后,几个问题的思考:
1、SNS里上传的用于日志配图的图片该如何处理?目前UCH的做法是放在默认的相册里,这样带来的结果是一张图片被二次评论,造成信息的碎片化,白社会的做法是放在一个单独的默认不显示的地方存储起来,仅仅做配图之用,是否还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呢?
2、白社会的反响为什么会和淘宝淘江湖如此大相径庭?仅仅是因为某一个的产品做的太烂吗?
3、目前来看,大家都在表扬白社会产品设计的细节上的成功之处,还没有看到哪个人站出来像当年评价kaixin001那样说白社会的某个功能或者webgame让我爱不释手无法自拔。当一波一波的观光潮退去的时候,白社会当如何继续下去?
4、有人提到白社会的WebIM+feed模式,说这种模式可行?那么,有多少人在用Facebook的chat、校内的校内通、51的挂挂、沈总1912上可以群聊的WebIM、甚至WebQQ?
5、竞猜一下,新浪的朋友会长成什么样?新浪朋友看到揭开盖头的白社会后会做哪些改动呢?

那么多微博客,你们不累吗?

很久以前,当twitter的克隆者们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的时候,我说:“如果你是一个博客,你会发现,现在发博客远比写博客累;如果你是一个微博客,你也会发现,现在发迷博远比写迷博累。”现在,随着众多的facebook克隆者们加入微博客的厮杀阵营,这种趋势愈演愈烈,写博客的思考成本与发布成本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为了让喊声响的更远,博客们不惜到处发布,到最后的结果是我的一个关键词订阅中出现雷同文章的数量愈来愈多,我们都被淹没在自己制造的信息海洋里了……

我始终觉得,不论写博客抑或者是叨咕微博客,最重要的是交流,其次才是分享。没有交流的博客只能是写在日记本上的私人日记;没有交流的微博客只能是随手涂在草稿纸上的涂鸦。
前些日子,我曾经在
Twitter上愤青过2次:其一不在twitter上追星,如果某牛人只是在twitter上share他的阅读或者频繁的share其他的什么而没有丝毫的交互,坚决不去follow,咱不做那追星族”;其二Twitterfeed是一个给Twitter制作垃圾信息的重要源头,如果你真的爱惜使用你的Twitter,你是坚决不会用这个破玩意的”。
不管是微博客还是博客,如果博主不愿意与人“交互”,这样的博客你干嘛去follow?类似Twitterfeed类的服务截取文章的模式是“网址+标题+摘要+你分享的话”,发布到twitter里之后你发现压根就不能读,因为完全没有注意断句,面对这样的分享你只能选择点前面的网址,但是,那个网址安全吗?谁也不知道…..在这点上,由于微博客存在字数限制,所以我们不能奢望像在Google reader里分享文章那样快捷,所以,机械的分享做法必然是行不通的!
其实,这里存在一个分享与交流的成本问题,如果你诚心的分享你认为值得分享的内容给你的读者,你不会觉得手动输入一些你自己的分享话语这个成本有多高的!在产品设计上类似的有一个“登门槛理论”,利用逐渐递增门槛来提升用户体验。我确实没有看到那些我的twitter上follow的诚心分享的达人们谁不是自己手动输入分享内容的。

在我转载这篇“同时迷博你的twitter、fancebook、豆瓣的时候我大抵的想法是传播而不是分享,现在想来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没有交流的传播只能让传播越来越近,不会传播的越来越远,因为没有人愿意听一个整天不跟人交流的人在那闲扯的,所以,交互还是第一性的。后来,不断有朋友问我,有没有办法同步twitter到某些SNS上,我只问他们,你们累吗?像一个文字搬运工一样把你的那点不知道从那里搬来的文字从这里在搬到那里,你累吗?很多人在抱怨自己每天被淹没在信息海洋里,其实,有没有想过,这海洋里的海水有多少是我们自己炮制出来的?

说到这里,顺嘴说一说最近被众多不知道是不是PR的同学PR了很多次的嘀咕。不知道为什么,从他出来的第一天开始,我就不看好这种模式,很多人把完全开放平台吹的神乎其神,窃以为,完全开放平台并不能真正的让嘀咕走向成功。另外,我觉得很多人对嘀咕有一种误解和误用,看了一圈PR的文章,大抵都是在吹捧嘀咕的同步功能,终于找一个可以同时在这么多微博客上嘶吼的工具了,以后只要是个微博客咱就可以插枝旗子了,那多拉风啊!(小声的我嘀咕一句:知道你是怎么被人肉到的吗?)
我想嘀咕的策略绝对不是在于同步其他的微博客(这里的微博客包括SNS),如果是这样的话嘀咕充其量只能算上是给别人做嫁衣裳。嘀咕的亮点与前途应该在于他将微博客应用到其他的方面上,让微博客的来源与销路愈来愈广泛。
学我者生,像我者死!这话放在国内克隆twitter者身上依然有效

好了,没事别嘀咕了,大声的来Twitter跟我唠嗑吧,fllow me@kentzhu

我为什么删除校内网帐号

说删除,当然先要说为什么去。为什么去呢?

经过万水千山千军万马独木桥,终于踏进了大学了。虽然录取了,但是不一定就非要去啊,总要先踩踩点吧,怎么来了解一个陌生的大学呢?通过官方网站?靠,当 然不靠谱了,是吧。通过贴吧?嗯,靠谱点,但是有点乱,七嘴八舌的,而且关系维护起来也比较麻烦,联系方式什么的都没有啊。通过QQ群?太多了吧,而且更乱。嗯,还是校内网靠谱点,这个大学的人都在那呢,关键的是还有漂亮MM哦,安营扎寨,混去了。

第一年,先建个班级,平时除了上课之后同班同学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还是在这里交流多一点。呀,原来这个MM是我们班的,还和我同乡呢,泡她去了。

第二年,有点想以前高中的哥们了,他们在哪呢?那年夏天匆匆一别许久不见了,丫泡到妞了吗?对了,他也上大学了吧,嗯,搜一下,选择高中,输入人名,我靠,原来他也在啊。小兔崽子,在大学混的不错吗。打个招呼,要他手机,加他QQ,以后没事就骚扰丫的。

第三年,靠,今天对象发现我和隔壁大学的女人打情骂俏了,还狠狠的掐了我一下,以后要小心了,还是少上点好。唉,马上就要找工作了,也该多看看书,学学英语了。嗯,对,上考研网站看看也不错,认识一下考研的战友。

第四年,终于毕业了,同学们和我一个行业的怎么这么少啊,他们说的那个话题什么意思?没明白啊。算了,还是去咱行业的圈子混一混吧。

第五年,我还需要校内网吗?我想找房子,可是,大家都不和我一个城市啊,我找谁和我一起租啊?算了,还是安心的混我行业的圈子吧,找个同行一起租个房子也不错。校内的这个圈子太小了,撤。

扯淡完毕,总结一下:校内网的前期用户的积累借助了那场高校BBS清洗运动,如果现在各个高校的BBS还在的话,校内网还会这么强势吗?其次,对于新生来说,去校内网是最好的融入这个大学的方法。当然,前期来看各个高校的贴吧起到了答疑解惑的作用,许多新生都是去贴吧打听专业、乘车等等信息的。下定决心要去这个大学开始,他们转战了校内网,开始聚结自己的新的圈子,而这个功能是QQ群无法取代的。

但是,当这批新生渐渐转成老生,然后离开学校之后呢?校内网显然没有做好。

当我离开大学之后或者说开始离开大学这段时间,我最需要的是什么?1、找工作 2、找房子 3、 发展我的新圈子。找工作,我能在校内找到吗?校内的用户都是学生,我能在学生那里找到工作吗?换言之,他们都是我的竞争对手,想在她们那找到工作,这显然 不可能;找房子,我能在校内找到吗?当然也不能;发展我的新圈子?到一个新的圈子里,想混好当然要想着和这个圈子里的牛人一起玩,校内出来的都是和我一样 的新手,他们牛吗?所以,我还是不能在那里发展新圈子。

当我进入校内网,看着满屏花里胡哨的页面,看着忙碌的好友买卖,看着今天XX分享了一个爱情故事,明天XX分享了一个泛非主流,这些对我来说完全没有价值,而我想要从校内获取的东西他一个也没有提供,于是,删除之。

校内网现在发展的瓶颈是老用户的问题,老用户到底是资源还是累赘?用买卖好友这样的插件能留住老用户吗?facebook也有这样的插件,海内也有,海内 的圈子似乎更适合离开学校的人去玩吧!

就要离开学校和刚刚离开学校的这群人需要什么?他们离开学校之后需要什么?这才是发展的方向。

开心网,咱还能开心多久?

开心网最近很火。
火到办公室里十之八九都在开心网贩卖自己的上司和同事;火到大伙再次燃起对网络的痴情,半夜四点起床上网“挪车位”,见人就炫耀“我早就有一辆悍马了;火到把自己所积攒的所有的网络关系全部邀请进来好让自己多点钱贩卖上司;火到好友实在不够用了还是入不敷出的了,直接注册N个马甲来给自己打钱;火到大白天的都能意淫着“看我呆会买了你,让你挖煤去”…

确实,在目前SNS遍地开花的情况下,开心网的火爆很出位。那么,它靠什么火爆的呢?
1,发挥到极致的病毒营销。开心网的邀请是最细、最专业的:导入主流9大类邮箱、导入若干主流IM、通过主流IM发送链接、通过传统的email、导入邮件客户端的地址簿……您还有什么联系人没有在这里的?一网友说:这万恶的QQ、MSN邀请啊,老是扯我进各种网站…….同时,开心网针对用户不同
生活圈里的好友,分别提供了不同的邀请代码。潜意识的告诉用户,不管你身边的什么样的人都可以邀请进来。
2,增强的病毒营销。开心网里最火的两个游戏“朋友买卖”和“争车位”,都有邀请好友注册提成的功能。因为很多中国人在现实生活中满足不了自己,到了网上就有了强烈的虚荣心和好胜心。就会疯狂的去邀请好友赚取提成,让自己有炫耀的资本。这也是为什么中国
网络游戏会这么火的原因,是同样的道理。于是,善良的你终于忍受不住N多好友的N次方倍的邮件轰炸,最终拜倒在开心网的石榴裙下。
3,游戏的力量是伟大的。正如麦田老师所说,开心的“游戏”是“博傻”游戏。你总要拉一个“更傻”的人进来,你才能好玩。所以游戏病毒传播性很强。这也是前面2点的基础,没有搏傻游戏的吸引也不会有那么极致的病毒营销!同时,游戏的力量催生了N多的马甲,往往是一个主号N个马甲的情况。
总结:开心网的火爆根源是满足了小白们无聊是的娱乐需求,主要工具是搏傻游戏,手段是病毒营销。

但是,一个用1到2个游戏暂时来满足用户需求的SNS网站能够火爆多久?那些娱乐至死的SNS网站的下场会是什么样的?
以游戏为工具轰炸进来的用户怀有猎奇来参与网站的项目,而非真实的驻留于此。这样的需求有太多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直接反映就是:用户忠实度会很低,活跃度高也仅仅只是因为被撒了鸡血,随着三天热乎劲一过,全都跑光光。用户的娱乐需求就像是一部连续剧,每个游戏算一集,娱乐至死的SNS网站们,你能开发出多少集?
当哪天大家实在腻味了每天捣腾着贴条买车之后,当某个SNS开发出一个新的更“搏傻”的游戏的时候,这些以游戏吸引进来的低忠实度的用户还会有多少?毕竟,没有一个游戏能让你玩一辈子的
退一步说,即使你能让大家玩不腻味,不知道公司领导看见一群小白趴在电脑面前找车贴条子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我跟一个网友说,我预测类似开心网这样的娱乐至死的SNS网站将在不久的将来受到和QQ一样的待遇(ps:这姐们告诉我说,她因为挂QQ被扣了100大洋)。

那么,这些娱乐至死的SNS的结局会是怎么样的?娱乐到没有可以娱乐的东西然后死掉?娱乐到让大家都沉迷了,最后来个防沉迷系统?娱乐到最后沦为类似QQ一样被封杀的对象?

N久之后的补充:上班寻”开心” 公司祭出了杀手锏—封网

从博客到SNS都不适合中国

麦田说,博客已经过时了,SNS是“博客终结者”。当然,这里麦田指的博客主要是从BSP服务商而言的,并不是说个人独立域名博客被SNS终结了。


首先,博客
BSP服务商之间的战争已经结束,新浪和QQ成为博客BSP双雄。这点我同意,新浪的名人博客和追捧名人而建立的博客的确争得了博客的大半江山,而以火星文脑残体为代表的QQ空间更是现在中国大部分新生网民的集聚地。其他的BSP基本上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战争确实已经over了。


其次,博客的自媒体和交互属性在博客上确实体现的少的可怜
OK,你把自己当个媒体,每天坚持写,但是每个BSP都有内容审核机制,有多少文章被删除了?有多少文章被强制设成私有了?这样的自媒体有什么意义?再说交互性,实质上有极少一部分博客作者会和读者交流,即使是交流也是很短暂,你回复的帖子被博主回复了,你怎么知道?只有再去博主那去看一眼,但是事实上只有很少人会再回去看一眼的。

我一直说朋友是双向的,博客需要互动,但是做起来却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在论坛和SNS时代你可以时刻知道谁回复了你的帖子,谁回复了你回复的帖子,你可以迅速的链接过去,而博客则显得迟钝,就算是很多个人独立域名博客的这种交互性也表现的很差。


第三,
SNS是互联网发展的大势所趋,有外因诱导也有内因触动。从facebook的兴起开始国内一帮人开始跟风,开始想要做下一个QQ。这样SNS被互联网的掌舵者们鼓动起来了,但是,到底什么是SNSSNS和博客有什么区别?那些在SNS里玩的热火朝天的大哥大姐们想过这个问题吗?SNS的存在就是为了有一大坨人整天无所事事去sns上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


最后,博客的商业价值无法被转化出来,
G速客等一批博客的倒掉就是最好的证明。


其实,博客之所以不适合中国,规格到底是因为氛围的问题。博客确实就是个先天不良的产物,从被引进的时候就被以新浪为代表的一帮人给折腾完了,最后,它越来越畸形化发展到成为大众化娱乐的地方,被定义为把自己的隐私展示给别人看的地方,成了明星们聚集粉丝和恶心自己的地方,成了以脱取胜、以裸化流量、以爆料赚人气、以相互攻击出位的肮脏的地方。


博客不适合中国,但是
SNS就适合中国吗?我看未必。


首先,
SNS要求上网实名制,5Gsns的宣传语是“这年头大家都用汉语实名,你不用大家都不爱和你说话”。这个对中国网民的打击实在太大了,大家都习惯匿名上网了,都习惯穿马甲骂人了,没有实名想说什么说什么,那叫一个爽啊,突然让人传个自己的照片用个自己的真名字,一大部分习惯了地下工作的同志是接受不了的。


其次,从五千年的文明来看,中国的社交和
facebook上的社交完全是两回事。在facebook上别人看了资料就相信了,就可以谈感情做生意,但是在国内的SNS上如果是完全陌生的两个人,你看了我的资料你敢和我谈生意讲感情吗?你不怕我是骗子我还怕你的仙人跳呢!要想跟我谈扯淡之外的话题至少是要在跟我喝酒洗脚按摩之后的事情了。从中国的社交潜规则来看,这样不见面的社交是没有什么希望的。


第三,纵观目前的
SNS网站,美女、名人是访问量最高的群体。恶搞、爆料是话题量最多的群组。史玉柱抓住大众猎美的心理来做网游赚钱,SNS网站也能这么做吗?但是,你不是美女,你不娱乐爆料你就会被淹没了。在SNS网站如何交到朋友,如何实现交互,是个问题。


第四,
SNS网站获取信息主要是看好友动态,那么你首先要加好友BUT,你用的不是真实资料或者你的真实图片长的太吓人了,用户不通过你;或者是你不希望加那么多好友,你还是想潜水,那么,你将获取不到信息。最多是点首页推荐的单身美女的页面进去YY一把,如此而已。


所以,
BSP博客和目前状况的SNS至少就现在而言都不适合中国!或许中国仍将并且会长期处在QQ阶段。如果你想写私人日记还是用纸质的带锁笔记本吧,如果你想找朋友还是去QQ聊天室吧,如果你想看偶像还是去百度贴吧比较直接点,如果你想显示你比较站在互联网的潮头,那么去SNS网站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