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的时候,百无聊赖中去了一趟雍和宫。
在这座皇家寺庙里,看到大殿的僧人们穿着皮鞋,用着手机。那一刻,我忽然想起之前一直流传的文章,大意上是说,如今僧人分两派,一派刻苦勤俭守旧,自己种粮食吃,靠化缘过日子,衣着破烂,以示对佛祖的虔诚,而另一派则衣着光鲜什么什么的。以次来讽刺如今的佛家,讽刺如今的社会。
这样的观点,是大受我们追捧的,从朋友圈的转发数量就可以看到。但是,我们仔细来想想,事情,真的就是这样吗?
他们穿皮鞋,他们使用手机,他们乘飞机,他们坐轿车,这事情,本事错在哪里呢?
我做了个简单的类比,把这个事情放在我们所熟知的古代去看。
古时的僧人,难道就是全部靠行走来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学佛法的吗?唐僧他老人家不是还有一匹超级好马吗?唐僧他老人家的袈裟,还是花了千俩白银购的的呢?按照现在的说法,这特么的实在是太不像个出家人了,是吧!
我们能适应自己不断接受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交通方式,但是,我们却不能接受僧人们改变,我们会用异样的眼光的瞥视,会犯嘀咕,会议论。
从根本上看,是因为我们的思想太过狭隘而已。
同样的,最近不断有同行跟我说,90后如何如何,00后如何如何,我们要如何如何。甚至有人说,如果你不xx,你的产品就会挂掉,你就会死掉,等等。
当然,我是很在意跟我不在一个年龄层的用户的心态与想法的,因为,这将直接决定了,我们所设计的产品,我们所呈现的模式,他们是否能够接受。
所以,我一直很花时间去观察他们。后来,我慢慢发现,其实,他们就是曾经的我们,或者未来的我们。
80后倒退10年,就是90后一样的心态。不愿意被别人管着,充满理想,觉得自己能做大事,看不上父辈们的教诲,不愿意循规蹈矩,喜欢新事物,排斥旧东西。
80后前进10年,就是70后的心态。经过生活的磨砺,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对生活妥协,思维开始进入固定模式,喜欢用自己的经历教育后辈,自以为比后辈们看的更远。
从心态上讲,我们都曾经90后过,也必然都会70后。只不过是,我们所经历的社会环境不尽相同,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如此而已。
那么,我们何必去给他们贴标签,贴完标签还那么的妖魔化呢?
如果你是出于营销的目的来这么做,我们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你自己不自觉的如此彀中,那实在是够悲哀的。
从普适的意义上看,作为一个产品,你需要了解不同的阶层的用户的心里诉求,这样你才能做出打动他们内心的产品。
他们是想要彰显自己的个性,他们是希望自己看起来更有品位?这需要渗入你产品的内在,彰显在你产品的表现层,展示给你的用户,被他们感知到,进而被他们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