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场景感

用户并不是小白,她只是在等待被服务

1,互联网产品的设计,其实就是一次次的服务过程

我会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互联网产品设计到底是怎么回事?

虽然从业有些日子,但是,说老实话,我并不能给他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实在惭愧。

我自己的理解里,互联网产品设计,其实就是一次次的服务过程。产品设计就像是一个「黑盒子」,用户触发一个内容,内容被传递到「黑盒子」里,然后输出给用户。

而这个服务一定是正向的,这才有效。什么叫正向的呢,就是用户一个微笑着触发了内容,你给用户的反馈应该是让他继续微笑着的,至少不能是愤怒的,或者很不爽的。

举个现实的例子就是,跟政府机关打交道,就是最好的反例。

之前有个非常被推崇的理论,产品经理需要把用户当成傻子,同时,自己还要有能力快速的变成傻子,你变成傻子的速度与你做产品的牛逼程度正相关。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首先,用户肯定不是傻子,用户都非常的聪明,尤其是在有利可图的时候,请参见专车刷单。

其次,为什么要把用户当傻子呢?就是说要把他当做什么都不会。这是合理的吗?似乎也不合理,你只要不违反常规,智商及格的人应该都可以理解吧。

那么,用户真的是小白或者傻子吗?我认为不是的,用户只是在等待被服务,等待享受被服务的那个感觉。

我们要在最开始的时候用仆人的视角看待用户的诉求,理解他想要被服务的感受,然后,切换到上帝视角,把他的一些诉求枪毙掉,把他的一些需求像一个朋友一样的满足掉。

这是我理解的所谓「把用户当成傻瓜/小白」。

2,要做好这个基于「黑盒子」的服务,逻辑很重要

坦率的讲,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不是靠逻辑能解决的,比如感情,比如夫妻关系。但恰恰因为这样,作为一个产品,逻辑能力就很重要了。

用户提出一个需求,是没有明确逻辑的,他只是很散乱的表达;业务方给你提出一个需求,通常也是无逻辑的,他只是很带感情色彩的表达了自己的需要。

所以,产品设计者需要依靠逻辑将这些需求进行一次解析,找到里面的规律,最后,用计算机的语言表达出来。

通常,我们借助流程图、线框图来表达我们梳理出来的关于设计的逻辑;通常,我们借助版本迭代、项目管理来表达我们梳理出来的关于实现的逻辑。

3,服务是一个很微妙的传递过程

服务是一个很微妙的传递过程,而作为设计者,尤其要对这种感觉有深刻的认知。

通常面试产品经理,我会问一个类似的问题,比如:我和他围着一个桌子聊天,桌子上摆有水,我故意把水摆的靠近他一些。我们聊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对他说,麻烦把桌上的水递给我。

在我的观察里,大部分的面试者拿起水就给我了,有一部分面试者会说,需要我帮你拧开吗?你看,这就是一个非常直观的关于服务的感觉的传递的过程。因为他意识到我们聊了挺久,我可能是口渴了,我需要喝水,我拿了瓶子需要拧开。

有些人的意识里,并没有服务的概念,他们的意识里充满了逻辑。

我们有的时候需要在产品里礼貌性的拒绝用户的一些行为。大部分的产品经理的做法就是直接堵死用户,或者冷冰冰的提示用户,你被禁止做这个那个的。

后来,我跟大家分享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对于一些需要追求翻台率的饭馆,你会发现,有些饭馆可以做到让你很舒服:

我们楼下的食堂,你刚吃完,就会有收餐盘的阿姨来问你,吃完了吗?你还没明确回答,盘子可能就被抽走了;

一些高档的餐厅,看你吃完了在聊天,就会有个服务员站在你旁边,也不说话,就那么看着你;

肯德基和麦当劳则是基本上不会赶人走,他是通过店内的灯光、座椅等环境的设计,让你感受到想要赶紧离开

4,服务意识式的微妙感觉来源于对场景的理解与还原

我在很早的时候就提出来说,对于产品设计而言,场景非常的重要

不过,我很沮丧的事情是,我始终没有能找到一个非常简单直白的方式像大家解释什么是场景,如何培养场景感觉,如何把场景感觉应用到产品设计中…..

在跟大家沟通需求的时候,我首先一定会问的问题是,不要先将功能点,先给我讲讲这个功能的场景。

后来,我发现好的产品经理在对场景的描述上,非常到位。他们很擅长讲一个动人的故事,他们的故事里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行为,还有一些绘声绘色的描述,你能一下子就理解了他的想法。

而一般的产品经理,在场景描述上非常的干瘪。我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我要干一个什么事情,我这么操作,然后就成功了。

一对比看,元素都没少,很机械很枯燥,完全不能让人理解到他的想法。

举个例子,大家可以试着描述一下,你的爸爸明天坐火车来北京了,他对互联网和手机都不熟悉,本来是应该你去火车站接他的,但是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没办法亲自去接他,你于是帮他订了一辆车这个故事。

可以相互讲讲看,你就能看出来差异了。

5,不会讲故事的产品不是一个好产品

产品设计就是在对你的用户讲一个故事,你把这个故事用计算机语言讲给他听;用户运营也是在对你的用户讲一个故事,你把这个故事用文案,活动,激励等方式讲给他听;品牌营销更是讲故事了;甚至连融资上市,都是在给投资人讲一个故事。

我们可能去过不少饭馆,我们注意观察的话,他们店内的墙上都会有一个故事。过桥米线店、羊杂割的店里讲的一般都是这个菜是怎么来的,套路基本差不多;还有一些饭店的故事是说某些牛人来吃过,套路也都差不多。

我去过一次雕爷的薛蟠烤串,我第一次见到一个烤串店里,用很精美的彩页,把羊的不同部位都标出来,并且做了注解。更牛逼的是,串烤串的签子都有说道,还包装了个儿时的感觉出来,这个故事讲的实在是精彩。

讲故事的最高境界,就是我们最近常见的情怀了。大家不要瞧不起,能把故事讲出情怀来,是非常牛逼的境界。

6,试试醒着的时候做梦

盗梦空间里最牛逼的角色是营造梦境的那个人。试试醒着的时候做梦,为自己编一个梦,你来臆造事情的发展走向,可以锻炼自己讲故事的能力。

白日梦做多了,真的不是没好处的,相信我。

再聊聊关于场景感

我是个宅男。

宅男,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比如,玩游戏、打飞机、看小说、看电影。

我不爱玩游戏,因为我定力不够,容易沉迷;我也不爱打飞机,还是因为我定力不够,容易上瘾。所以,当我宅的时候,我大部分时间在看电影或者看书。

我喜欢看电影,大部分时间是被这个导演所营造的氛围还有故事结构所吸引。一个好的电影导演,他首先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其次他是一个能借助道具,透过细节,表达内心的人。

我从电影里悟到更多的是,为什么要设置这个细节,这个人此刻的行为将会对整部电影的影响如何,如何去表现一个人物的内心的感受,用什么方式去承接2个不同的画面。

所以,当我看到汉武大帝里所用的道具,基本都是博物馆里真实的物件一比一仿制还原的时候,我觉得胡玫是一个了不起的导演;当我看到李仁港先生的所有古装片里,不分朝代,所有的服装几乎都一样的时候,我觉得丫太特么的不负责任了!

当然,如果我不宅,我也会选择去看话剧,演员们在台上的走位,就是产品设计中的流程设计、交互设计。

相比电影,我更喜欢看书,当我领悟到,产品之要,首在场景感。没有错误的设计,只有放在错误的场景下的设计的时候。

电影是一种几乎完整的呈现,导演能做的就是通过细节去刻画人物的细节,通过故事安排去吸引观众,制造悬念,因为观众通过声音、影像已经让可以想象的空间太少了。

而书则完全不一样,文字的表述,给读者留下了几乎全部的想象空间。这对于我们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培养我们的场景感,更加有帮助。

当金庸描写小龙女肌肤吹弹可破的时候,你发现,根本没有一个真实中的演员能完美的与你的想象所契合;当刘慈欣描述那浩瀚宇宙中的三体人的时候,你发现,根本不可能有一个导演能用镜头承载你的想象;当孙皓晖描述老秦人吼出那句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时候,你发现,没有一个演员能有你想象中那么到位的表达;当叶曙明在大变局中描述孙先生为了革命,无耐加入青帮的时候,似乎也很难去表达此刻孙先生的内心所想。

所以,现在你能理解,黄色小说其实比黄色电影更毒害人了。
黄色电影,也可以拍成像X-Art那样的唯美,就连X-Art的Logo都设计的那么优雅,但是,一部黄色小说,越是成功,就越能让读者打开更大的脑洞……

电影,在一个层次上可以让场景感具象化,文字,则在一个释放了更多的束缚,让想象力扩散更大,我们俗称的脑补。

某种意义上说,脑补能力高的人,更适合做产品。

有次跟一个朋友聊天,我们聊到,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我说,我不读书,那我干什么呢。时间反正都会消失,干点什么总比干等着好。我们读过很多书,其实,我们根本记不住书里具体写的是什么,那些具体的内容我们都会慢慢遗忘,但是,很多东西很自然的渗透到了我们内心,这些东西在我们内心积累、发酵,最后这些东西渗透到我们的思想、行为中,这就是读书最后所剩下的东西。

而这个东西是什么,其实,我也不知道。但是,我可以肯定,这个东西,是很好的。

移动产品设计之场景感

关于产品设计的「场景感」,我重复过很多次,也不断的强调,在整个产品设计过程中,场景感非常之重要。(详见:做产品还是做咸鱼

我不断的重复过,Web 产品设计与移动产品设计,最大的差别在于场景的不同。

场景的变化引发了交互方式巨大的变化,从而也使得信息呈现方式有所不同,再加上硬件设备的差异,最终使得2者千差万别了。所以,移动产品设计之设计应该首先从用户的使用场景出发,同时考虑用户的硬件设备差异,综合以上2点去帮助用户完成某个任务。(详见:移动产品设计之设计

产品之要,首在场景感。没有错误的设计,只有放在错误的场景下的设计。

于是,有很多同学问我,到底什么是场景呢?

场景感,简单说就是一种讲故事的能力。之前我打过一个比方,产品经理就好像是个编剧加导演,你需要像一个导演一样思考,演员在舞台上怎么站位,他使用什么样的台词,他如何走位,他怎么退场。

相应的,产品经理在做一个功能之前也需要去思考,用户当时处在什么样的情况,他想要干什么,他会怎么做,如果他这样做,他会有什么感受?

让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有个同事,平时工作对着电脑的时候头低的特别厉害,他担心老是这样的话,眼睛会受到伤害,于是,他想警示自己要头抬高一点。他就写了个便签贴在自己的电脑上,便签上写着「记得抬头」。

最开始的时候,他把这个便签贴在电脑屏幕的上方。我们一个同事看到了就跟他说,你这样贴不对!你贴在屏幕上方,当你低头的时候,看到的是键盘和屏幕的下方,这个便签没起到任何作用。你应该贴在键盘上,每次次低头时候,正好就能看到这个便签,这个时候就能警示你,该低头了。

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关于场景的例子。警示性的标签最大的作用是预防,那就需要在问题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提前告诉用户,如果问题已经发生了,这个时候警示已经无太大作用了,因为错误已经犯下。

MIUI 的 wifi 密码输入目前的设计是这样的,默认密码输入框不是明文显示的,但是提供了一个功能就是明文显示密码。我觉得这是一个没有理解场景的例子。

QQ20131223-2

首先,wifi 密码一般都是数字+字母的组合;其次,在移动设备上混合输入数字+字母的成本相对很高;第三,wifi 密码是一个保密程度很弱的密码。那么,为什么不是默认显示明文的密码输入结果呢?

当你在咖啡馆看到一个wifi 密码的时候,点击想要连接的 wifi,主动弹出键盘,焦点置入输入框内,你一边看着提示一边输入,输入完了扫一眼做比对,然后再提交,不是更高效吗?

后来,我看了iPhone 的 wifi 密码输入设计,全部密文;我又看了 Mac 的 wifi 密码输入设计,跟 MIUI 当前的设计一样,勾选了才有显示。

关于 wifi 密码输入这个场景,以上的设计其实蛮奇怪的,不是吗?

我为什么需要这么不断的强调场景,强调场景感,有几个原因:

首先,场景的描述实际上是在构造一个完整的过程。一个场景里面包含了什么人,在什么状态下,遇到了什么问题,他们如何操作,他们得到什么反馈。你把他们连起来一考虑,实际上这个产品就出来了。没有使用场景的产品,就是无源之水。

其次,通过场景描述的方式跟合作方介绍产品与功能,更能让人理解,更快速的知道你要做什么,建立模型。

怎么培养场景感?

去体验生活,去实际操作。从做快捷酒店管家开始,我尝试在不同的城市住不同的品牌酒店,在不同的时间通过不同的方式预订,在酒店的前台观察那些办理入住的人。我们团队的人也不断的实际去酒店前台实习,观察那些入住酒店的人。

不断的练习描述某个事情。一个输入密码的过程分解出来,每一步是什么样的;从下载 APP 到安装 APP 到打开,到执行操作,分别有哪些步骤,如何操作。

尽可能少的使用专业词语。练习在不使用任何一个专业词汇的情况下,把一个问题说清楚,说到即使不是从业者也能听得懂。尽可能多的去消化专业词语,然后用大白话给他描述出来。

当我不知道如何判断一个设计的好坏,不知道如何去设计一个功能的时候,我做的最多的事情是,停下来,开始模拟,模拟我要是一个用户,我会怎么操作,我会怎么想,然后把这些步骤与片段连接起来,描述出来,然后从中发现问题,寻找设计。

产品设计其实没什么难的,要说难,难就难在怎么让他变的自然,变的顺其自然,变的像空气一样重要但是又感受不到他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你失去了空气,你才知道,我靠,原来,那就是最好的,最合适的。

一点题外话,

移动产品设计系列,我会坚持写下去。

从移动设备本身开始,进而到移动产品设计的概要、场景、导航、与用户沟通、版本管理、交互方式、与用户建立沟通、渠道管理等等。

之前写过的几篇:

我是这样做 APP 的

移动产品设计之书籍推荐

移动产品设计之设计

移动产品设计之硬件能力

移动产品设计之导航

跨终端体验的完整性

做产品还是做咸鱼?

关于如何做产品的事情,有无数的讨论,也产生出很多的理论,很多的模型,很多的体系。都挺好的,挺高深,我看了一会就觉得自己内力不济,看不下去了,挺烦闷的。于是,只好捡起《金庸全集》继续又看一遍了。看着看着,觉得心静了不少。

于是,回顾了一下最近见到的和自己犯的一些错误,杂乱的做了一个小总结。没有什么关联,我只信笔而书。

1、产品之要,首在场景感

产品之设计,无外乎3个因素:场景、人物、任务。即,是谁,在什么情况下,有什么问题,而你准备如何帮助他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很多人,没有场景感。不知道他的用户会是谁,会在什么场景下需要他的帮助。还有的人,知道他的用户在什么场景下需要他的帮助,但是,不知道从何入手去帮助。你比如说,最近和流行二维码,看到别人铺,他也铺,但是,看这个支付宝的地铁广告二维码,人与二维码之间隔着铁轨,但是还那么小,怎么扫?还有网易新闻之前在地铁车厢里的二维码广告,二维码的位置在海报的最下方,基本上与看到的乘客的膝盖齐平,要蹲下去扫吗?….

没有场景感,就像是找不到龙,纵有屠龙刀,又有何用?

2、产品之要,次在聚焦纵深

所谓,棍扫一大片,不若枪挑一条线。只有愈深入方能愈得窥真经,方能立足稳当。之后再依次扩展当有可能。

这一点,很多地方,很多高人都做了阐述,不再班门弄斧贻笑大方了。

3、产品之酷在极客范儿

极客是一种行事方式。

微信4.5出语音聊天室,当时我问allen zhang,我说这是解决了之前微信群聊的时候,语音群聊连续播放的那个问题吧?allen说,不完全是。这是一个完全模拟对讲机的功能,基于VOIP技术的,多酷啊!

Apple火爆之时,因为大家都觉得不论Mac还是iPhone都是一个很酷的设备;Facebook发迹之时,因为年轻人觉得这是一个很酷的社交方式;微信成名之时,也是因为大家觉得这是一种很酷的沟通方式。

没有人愿意使用和传播一个不酷的产品!如果做产品,不增加一点酷的元素进去,那,跟咸鱼有什么分别!

4、产品之灵在于幽默感

幽默,是一种“活”的外在表现。是要传达给用户,这个产品是有“人”在做的,是去试图消除“我是在跟冰冷的机器交互”这样的感受的。幽默,是让这个产品看起来有爱,让用户能打破心扉去接受。

在很多产品人多脑子里,充满了理性的思维,到处是严密的逻辑,当然,这些都是非常的有必要的。但是,如果脑子里这些,只有逻辑,只有数据,那这产品人也无异于机器了,机器再去做产品,结果可想而知。

幽默之感,不一定在于主流程中,不一定非要轰轰烈烈。我的观察是,工程师往往比产品人都幽默,但是,工程师这种幽默又往往会被产品给浇灭。再快捷酒店管家的app里,有很多细节的让人看了觉得很欢乐的细节,都是工程师做进去的,倒让我惭愧了一阵子。

产品即产品人之线偶,你是什么样的人,便做出什么样的偶;你使什么样的心思,观众便感受到什么样的戏。爱之,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