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团队管理

关于团队管理的一些思考

就像在「我们这一代人的互联网」里的稍显悲观的观点,产品经理的未来在哪里,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作为一个不纯是手艺人的手艺人,从手艺人转向有政治觉悟的手艺人,这个事情我有些自己的思考,最近给团队的中层管理者们做了一些沟通,没什么敏感内容,索性公开发出来吧。

各位,

你们都是产品中心的中流砥柱,我对你们的期望始终是有一天,你们能取代我,能把我顶下去,期待有一天,你们能在这个行业里成为响当当的大人物。所以,除了在专业技能方面我跟你们经常探讨交流之外,我还更多的在带团队方面跟你们有所探讨。

作为整个公司的中层,你们是公司最重要的资产,是这家公司能不能快速高效的运作的关键之关键,所以,你们的专业技能成长,你们的管理能力成熟,是非常重要的。

谈到管理,其实我并没有什么建树,这2年也是一直被不断涌现的状况推着走,我不得不逼着自己从一个手艺人向一个有政治觉悟的手艺人转变,我也只能跌跌撞撞的带着你们往前走。

下面几点是我这2年的一些感受,以及,在近一段时间,我不断的观察大家,不断的观察当前大家的变化,做的一些总结,我也当面跟大家做了一对一的沟通,现在,我写下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我们必须一开始就给团队灌输一个观念,平台与个人是相互成就的关系,也是双向选择的关系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个问题,这是我们谈团队管理最根本的原则。

就像我常说的,你在一个平台的成就,不是看你在这个平台上获得了什么,而是要看你的下一份工作能得到什么,时常问问自己,现在出去找工作,是不是不需要简历了,是不是有人抢着要你,是不是可以上升一个台阶?

如果个人的发展快于平台,那么,我们应该毕恭毕敬的告诉人家,你应该去更高的平台发展,我们愿意为你推荐更好的地方,这个平台现在太慢了,不利于你的发展,当平台发展快了,我们会想尽办法再把你请回来,如果你还看得上我们;

如果个人的发展慢与平台,那么,我们也必须直接的指出来,要么你跟上来,要么我们请你离开,这没什么好商量的

我们也必须同时明确给所有人,这个平台上,谁都有可能被取代,包括你我。所以,我们必须足够快的成长,甚至快于平台成长。

我前几天说,我们不再要85年以前的人加入团队了,这个论断很武断,微博上很多人骂我职业歧视,多天真啊他们,物竞天择啊!这个世界难道就是一直在这种歧视下发展的吗?这种危机意识都没有,也就只能抱怨了。

2,学会开除人,是成为领导的第一步

当我们意识到,我们都会被取代,被取代的标准在于我们是否能很好的完成目标。我们就应该意识到,我们不能养闲人,不能允许庸人存在,我们必须让整个团队充满竞争,那么,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开除人。

不敢开除人,是对管理不自信的表现,不敢快速的清理团队里的弱者,是数倍的浪费资源的表现,这些都是非常错误的。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开掉一个不合适的人,实际上也是对别人的负责,换一个地方,对他来说或许有更好的发展。

3,我们必须要是一个有文化的团队

先别管什么文化,先一定要有文化。有文化,不是说是都要硕士,而是说我们要有自己的潜规则。

潜规则,才是最管用的规则。所有的显性的规定,都是手段,如果这些手段不能沉淀成潜规则,那么,这些东西就都会流于形式,劳民伤财。

所以,一方面,我们不能在团队里扔太多的规则,另一方面,我们扔到团队里的规则,都必须要能沉淀出潜规则来,不然就不要扔进去。

另外一点,只要我们有文化了,我们就有传承,我们有传承了,我们就不会断层,我们没有断层,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快速成长与扩展了。

关于传承的话题,我也不断的跟你们聊过,能把自己的思想与理念传下去的管理者才是牛逼的管理者,这世界什么才能不朽呢,是思想,是做事的方式。

我是个粗鄙的人,没什么正经样儿,也没什么美好的词儿,之前有人流传出去说我们的团队做事方式就是「沟通、执行、不要脸」,差不多是个意思吧,我们应该是「沟通、执行、拿结果」。

4,团队必须建立人才梯队

一个团队里,一定要有一个让人仰望的人,我称之为旗手;剩下的人依次向下,形成完整的梯队关系。

一个战争里,旗手倒下了,就要有下面的人顶上去,扛起这面旗。如果旗手倒下了,你向下一看,大家都一样高,那这个团队就基本完蛋了。

这个时候你再去招人空降,就有点晚了,另外,空降除非是要跨梯队的空降,不然很伤团队。你空降的这个人,必须要比之前的旗手更高级,更能让人仰望才可以,不然你的团队就会受到伤害。

没有梯队就没有正向的竞争意识,其他的人就没什么盼头,没有盼头,团队就没有活力,没有活力,团队就没有发展。

另外一点,大家要注意对实习生的培养,你从零开始培养他,你是最容易影响他整个职业生涯的人,他也是最容易一直信任与仰望你的人,这,就是你的子弟兵。培养实习生,你必须要想清楚,你要交给他什么,人家凭什么追随你,你拿什么赢得人家的信任。

5,团队必须是外向统一的

什么叫外向统一呢,就是,我们的团队对内要抱团,同时要把自己打开,能跟别的团队融合好。

首先,团队内部的抱团是根本,这个没什么好说的,如果我们连这个都做不到,那谈其他的都是扯淡。

对内抱团是基础,但是,我们必须警惕因为对内抱团带来的排外,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这个小团队很团结,团结到跟别的团队没有什么交情,没有什么交集,你们自己玩的特别开心,但是,你们不参与跨团队的活动,你们也不愿意跨团队的交流。

你们小团队有一套自己的价值观,你们也只招跟你们价值观完全一致的新人,你们判断新人的标准变成了只看价值观,不看能力,这是有问题的,非常有问题。

长久之后,你们的小团队就越变越小,就死掉了。我们必须把自己打开,主动融入到其他团队里,必须对内抱团,对外融合。

我观察到有团队有这种苗头了,这样非常不好,我必须非常严肃的告诉大家,我们一定要杜绝这样的现象!

6,做向上向下的交叉性沟通

首先是你们要和我沟通,公司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时候是是非最多的时候,很多时候事情做的好不好,跟做事的能力不是完全正相关的,如何处理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我掌握的信息要比你们多,所以,你们要先跟我沟通清楚;

其次是要跨部门同级的沟通,我们会发现,跨部门同级沟通做的好的人,他在推进事情的时候很高效,为什么呢,因为你跟这个部门你同级别的人沟通的好了,他会支持你,他支持你,他就能调动他下面的人来做这个事情,这个事情就很好推进了;

第三是向下沟通,我常说关心下属问私事,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下级的私事,多了解大家工作之外的生活,我们不仅仅是工作上的伙伴,我们还可以做生活里的朋友。这点上,我做的不好,大家要引以为鉴,不要学我。

7,做有政治觉悟的手艺人

我最近一直在跟你们谈,我说你们要有政治觉悟,什么叫有政治觉悟呢?就是知道如何竞合,知道如何好好的合作,知道如何竞争,通过竞争提高自己。

有技能,有高超的技能,是平常的事情,这个行业来看,绝大多数人通过勤奋努力都能达到有高超的技能。

但是,有政治觉悟的手艺人才是了不起的,这里的政治觉悟指的是做事的方法,简单说就是怎么把事情做成,这里更重要的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果想要在各自的职业生涯里有更好的发展,那么,就必须要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技能。

拥有高智商不算什么,拥有高情商才是牛逼的存在,这句话,大家得仔细理解,这很重要。

所以,通常我们需要示弱,作为产品/设计,看似我们有很多资源在手里,实际上我们手里什么资源都没有,我们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合作,合作之前,你得想明白大家的利益诉求点是什么,如何交换利益达成合作。然后,你得更主动一些,学会示弱,把事情完成。

不过,我们必须要记住另外一句话,我们要有自己的原则与坚持,我不是要你们把什么都放下了,放弃了对产品的追求去做事,这就是顾此失彼了。

以上,是我的一些感受,符合我一贯的风格,比较直白赤裸,希望对你们有帮助,希望你们仔细的阅读,仔细的理解,想不明白的地方,找我单独再沟通。

最后,加油吧兄弟们,早日取代我!

kentzhu 2016.5.12

世界其实是混沌的

读《领导力与新科学》源自一位老师的推荐。

这是一本挺烧脑的书,从物理学入手,讲组织的内在结构,进而引申到管理学。之所以说这书烧脑,是因为她说阐述的观点,我是认同的,但是,读完之后,忽然有种「然并卵」的感觉……

我又查了一下才知道,这本书初次出版是1992年,也就是23年前。而书中的思想,在目前来看,还非常非常的新潮。不禁感叹,作者真的很牛逼,针对已经形成了很久的观念做变革,真的很难,如果不是互联网摧枯拉朽的发展,这些观念可能要等到更长时间才能得以应用吧。

书虽然是讲管理的,但其实并没有任何的实际案例,因为这并不是一本实操的书,而是一本洗脑的书。

读完之后,给我带来更多的思考则来自于共享经济方面。「组织解构,个体凸显,关系重组」,为什么这种现象出现是必然的,为什么这种事情的发生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

首先,牛顿力学与量子力学之间的根本观念上的差异。

古典物理学的精髓就在于事物的分割,以及分割开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又怎样互相影响。

在由事物所构成的世界里,界限是清楚了,所以能够准确地说哪个地方是一个事物的结束又是另一个事物的开始。就像是在一台机器内,每个零件都有其确定的位置。

同样,在牛顿组织中,我们也是到处划分界限。我们定义角色和责任,指明上下级关系和责任范围。我们对整个流程进行界限划分,将相互关联的完整网络分割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而在量子力学世界,所有事物都是不确定和不可度量的,不断相互转化的动态模式,连续进行的能量之舞。而这一切都取决于他们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和对环境的反应。

差异就此形成,牛顿世界是寂静的世界,相互独立的粒子在其中穿梭而过,而量子世界里充满了联系。

ps:这一段,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是那种,看上去说的很对耶,但是,为什么对呢?还没搞清楚,这就是文科生的无奈….

其次,基于量子力学的理解,组织的管理与变化更重要的是推进关系的良性发展,让关系发酵出超越机械的力量

从小的、不关联的、可见的结构,转向以关系介质为主要内容的无形世界。关系是关于现实的全部内容。

那么,如何建立关系,让关系相互作用呢。作者认为,我们都要提高自己的倾听能力、交谈能力,尊重彼此的个性,因为这些是强化关系必不可少的。

这里有一个非常有趣且常见的观点被点出来了,建立愿景是在创造力量,而不是构建一个空间,是在创建影响,而不仅仅是设定一个目标。

从最近兴起的共享经济看,一个被用户认同的愿景,真心的是具有强大无比的力量的。

第三,世界始终是混沌的,混沌本身就是一种有序

书中有一个很意思的混沌游戏,复杂的、曲线优美的蕨类植物的基本形状是什么?是由四条直线所构成的图案。

任何一个系统,如果想保持生机勃勃,必须具有进入混沌状态的潜能,混沌的创新本质总是把我们从过去僵化模式中解脱出来。

相应的,混沌的状态,其实就是一种不断的快速的迭代的状态,在这种高速发展的看似不确定的状态中,最好的指导原则必须是足够简单的。

足够简单的指导原则才不会对混沌产生过多的干扰,才能让迭代足够快速并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在这种混沌状态中,组织需要的是领导者,不是老板。领导者能帮助组织确立清晰的组织价值观,然后帮助组织遵守这些准则。

第四,参与式管理与自主决策

这个看上去是最终的结论了。他是这样推导出来的,机械化的组织是过时的,具备活力的组织是混沌的,混沌之中蕴含着秩序,组织领导者需要做的是通过价值观的引导,释放混沌之中的秩序,这需要更加强化个体的独立意志。

所以,放在基于共享经济的产品中来就是。系统应该只是搭建简单的规则,这个规则就是这个产品的价值观,然后,利用这个价值观,引导每一个用户在产品中建立关系,在混沌中建立相应的秩序,促进整个产品的发展。

最后,为什么我觉得读完之后感觉然并卵呢

道理永远都是看上去非常的简单,实操永远都是看上去非常的困难。

在读完之后,或者读完我上面的笔记之后,你或许可以很快就得到了几个流行词儿,使命与价值观是驱动企业胜利的法宝,阿里巴巴就是这样的;参与感是产品设计的制胜法宝,小米就是这样的;允许员工自主决策是企业突飞猛进的法宝,内部创业与小组式产品研发就是这样的。

可是转念又一看,热闹与成功都是人家的,我所在的组织总是扼杀的。我推进了几次,总是失败的,继续用传统观念的其他人反而过的很开心,我还是继续吧。我也想这样做,但是,组织需要指标啊,需要发展啊,要做指标,传统的手段是被证明了很多次的,必然可以的,我为什么要冒险呢?

这就是你们所谓的「理论派」或者「叶公好龙」。

就像我跟老板的对话,我尝试不下去,下不了决心,根源在于,我不信,或者我不敢信,我不敢信,我就不敢推进,因为这种全新的尝试必然会带来现有「平衡」的被打破,必然引发现状的恐慌,因为这是不符合主流思路的。

就像我跟老板的对话,我尝试不下去,下不了决心,根源在于,我不信,或者我不敢信,我不敢信,我就不敢推进,因为这是不符合主流思路的,主流的思路目前正推进的挺快的,而我们也还在一定的主流思路下继续着……

读完这本书,自我反思一下,我必须选择相信,因为选择相信才能往前走,变化是可能不死,不变化是难受的要死。

同时,选择相信,去尝试,至少,不让老板老说我像是个40岁的男人的思维吧…..

推动而不是靠拉动

之前跟团队开会,最烦的就是遇到这样的对话:

这个任务什么时候可以完成,按照我们的计划,是今天可以搞定的?

我在等A的接口。

那A的接口什么时候可以完成,他现在进展到什么阶段了?

不知道。

那你有去跟他沟通过吗?

额……

这是一个典型的等待「拉动」的人。你不拉他,他就不动,别人不拉他,他也不动。不拉我,我就等,等到了我就做,反正没做完问题不在我这里了,是另一个人没准备好。

或者也有这样的对话:

你的这个方案,基本不可执行,我们要花多少钱,覆盖多少用户,获得多少收益,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这个不是我能定的啊,你没告诉我。我需要你来定一个目标。

那为什么当时要你做这个方案的时候,你没问?

额……

你发给我一个任务,我领了一个任务,我领了这个任务,我就要快速完成这个任务,至于任务的目的是什么,我不在乎,反正我按时交了方案。

这2类人,如果在一个大公司里,每天都可以很悠哉悠哉的。但是,这2类人,如果在你的创业团队里,尽快把他们干掉!

在大公司,老板要什么,我要努力给他达到,我只要达到他要的那个东西就可以了,其他的,我也懒的管,反正大多数时候老板都好糊弄,老板都是傻逼;在创业团队,我对这个事情是什么看法,我想要怎么做,老板你应该如何支持我,我要为整个事情负责任。

在大公司,基本都靠拉动,老板踢一脚,出来一个任务,我把这个任务完成了,事情解决了;在创业公司,靠推动,相互推动,在一个目标的基础上,我需要推动哪些角色,来提供哪些资源,我要完整的来负责这个事情。

靠拉动的人,最终都会沦为工具,或者晋升为一个更优秀的工具;懂的推动的人,最终都会利用工具。

在团队里,我一直倡导2个文化,我们要在工作上相互推动,相互透明。

所以,我所在的团队,必须都要有基于项目的站立会。花5到10分钟,每个角色都来说说自己目前的进度,即将开展的工作,还有需要的资源支持。

在早期,这是一种通过制度来帮助团队成员进入到推动状态的方式。后来,逐渐会建立一种观念,这个观念就是不再等待,而是主动去要,主动去沟通,主导去找。

另外,每个任务,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点。那个时间点之前没完成,一定要提前申明,说明为什么。

一来大家知道你的进度,知道你问题出在哪里,我该怎么配合你;二来,你耽误了,那么跟你相关的人的计划就要重做。而不是要一直等到你给的时间点到了,才手忙脚乱的去更改自己跟你相关的计划。

或许,我们都应该问一问自己,你是一个善于推动的人吗?你喜欢主动还是被动,这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