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共享经济

看热闹|经营使用权的生意

o2o也好,共享经济也好,都说了很多了,冷静下来看,其实,这个事情,并没有想的那么玄乎。

商业模式的基本套路,寻找一个可以赚钱的路子,然后装到一个新鲜的概念里,本质是可以盈利,这是给自己看的,套路是新概念,这是给吃瓜群众看的。

无论是o2o还是共享经济,他首先是个生意,其次是个事业,最后才是个变革,是个新商业模式。共享经济,实际上是个经营使用权的生意,尤其是对使用权的更高效的剥离利用。

经营使用权的生意,其实不新鲜。酒店的生意、电影院的生意,包括房产,从本质上看就是在经营使用权。

早前做酒店预订,当时主流的酒店预订模式都是按天预订,你早上8点订房,23点入住,第二天中午12点退房。你实际使用酒店只有13个小时,但是,酒店是按照24小时收费的。

后来,有很多聪明的酒店开始卖钟点房、卖尾房。你早上8点把房间预订好了,标准入住时间最早是中午12点,你实际入住时间是晚上11点。从中午12点到晚上11点,11个小时的使用权名义上属于你了,但是,实际上你并没有使用,所以酒店会把这11个小时的酒店使用权拿出来继续卖。

所以,我们当时有个畅想,以后酒店是可以按照小时来卖的,这样就可以让酒店的使用权的经营效率有很大的提升。

开房住店这事儿可能跟你的生活还是有些遥远,那,我们再来看看当红炸子鸡的出行领域。

网约车的生意实际上就是在经营车辆的座位,而共享单车们的生意实际上就是在经营那把锁。谁能更高效的经营,谁就可以控制更多的市场空间。

一辆网约车,有3个左右的空余座位,如果一个司机一趟行程只搭载一个乘客,那么,2个座位的利用率是0。一个司机一趟行程可以搭载3个乘客,那么,座位的利用率就翻倍了。

一辆网约车,每天工作大概10小时,如果一个司机浪费在等待接单和接乘客的路上的时间越多,那么,他投入到实际运营中的时间就越少。

uber最早开始做拼车拼座位,这真是个天才无比的想法。在uber的眼里,网约车是一个基于效率最大化的生意,他想尽一切办法只为了提升运营效率。

这就是网约车们最基本的经营逻辑,不是在线车辆越多越好,而是每个在线的车辆的座位空置率越低越好。

共享单车这事儿也差不多,只不过他的经营目的更明确一些,就是想尽办法搞好那把锁,降低车辆的空置率。

共享经济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提升了使用权经营的效率,也扩大了这种剥离的边界。无论共享经济从谁的口中以怎样的形式表达出来,他,始终首先是一门生意,一门基于使用权的运营的生意,谁的运营效率更高,谁能算的过来账,谁就可以胜出。

事情,在我看来,就是这样的。

看热闹 | o2o产品的4个阶段

老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自认不是个内行的人,所以,我就只能看看热闹。当然,因为是看热闹,所以我可以随便写,但是,你最好带着点脑子来读。

最近o2o行业又出了2个当红炸子鸡,摩拜单车和ofo单车。跟几个很好的同行朋友私下交流过关于这2个产品,也借此总结复盘了一下自己对o2o类产品的思考。

大体来说,o2o的产品会分为4个阶段:可行性验证、规模化扩张、产品化加速、精细化运营。

  • 可行性验证阶段,只需要搭建一个最简单的可勉强运行的环境,然后,扔出去看看大家的反馈就可以了。
  • 规模化扩张阶段,大部分的精力需要铺到线下去,干脏活累活,培养用户认知和使用习惯。规模比什么都重要,哪怕是人拉肩扛。
  • 产品化阶段,当规模化展开之后,需要开始设计合理的业务和产品流程,搭建坚实稳妥的技术平台,使用产品技术的手段来提高效率,产品效率和运营效率。
  • 精细化运营阶段,因为用户习惯被培养了,收割也差不多了,应该开始做用户分级与分层,针对不同的层级用户做不一样的运营。

(如果有第五个阶段的话,应该是产业链延伸阶段。当你占据了一个市场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应该延伸到产业链其他的部分,让自己的位置更为稳固。)

4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侧重点,但又相互勾连。在可行性阶段就该考虑如何做规模化扩展,在规模化扩展的同时就应该做足够的技术产品储备,在产品化阶段就该为精细化运营做规划储备。

以美团为代表的团购与外卖o2o,现在进入到精细化运营的阶段;而以摩拜与ofo为代表的单车出行o2o则刚进入规模化阶段;大多数死掉的和半死不活的其他o2o则在走完可行性验证阶段就结束了。

说到这4个阶段,来看一下这2家单车出行产品。

摩拜和ofo应该都已经走过了模式验证的阶段了,即使有部分资本催熟的因素存在。他们两应该都处在规模化到产品化的阶段中。

(这里,排除掉政策这个bug因素的影响,所有的中国创业,都会收到一个非常不确定的政策因素的影响)

2个产品分别都骑过,也分别查过他们的APPstore评价、微博及贴吧讨论。两者在线下规模化的能力上差别并不大,如线下运营的能力、融资的能力。但是,有一个明显的感觉是,ofo的研发与产品的水平要比摩拜差很多。

ofo的问题尤其体现在预订流程、找车困难、车锁的体验问题上。车锁的设计存在缺陷,甚至已经有群体开始琢磨出如何免费用车的方式了。反观摩拜则在这个方面上表现的要好一些。

找车困难、车锁问题背后折射出来的问题是,这个团队产研能力很弱。这将给ofo在后期的竞争上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尤其是如果这个短板不能在半年之内补齐的话,后续的竞争,ofo将非常之背动。

在互联网领域,最困难的事情就是组建一个优秀的研发团队。而所有互联网产品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产研的竞争。

更重要的问题是,如果产研问题积压,模式与理念不能领先,你将很难找到一个可以力挽狂澜的产研团队。产研的问题,不是堆积木,而是种树育苗。产研的能力是日积月累才会有所爆发体现的,产研要靠养。

当然,通过现在ofo的一系列打法,胡乱揣测一下他现在的基本战术,应该是不惜一切手段先规模化,占据足够的市场份额之后再做迭代改进。

把单车出行领域的价值曲线画出来看,有足够可用的单车,价格不贵是最基础的2个点。

如果有足够多的车,让用户随手廉价可用,就可以先占据市场。至于,车辆消耗损失的成本、预订流程的体验,那都是可以在有了市场份额之后有所修复的事情。

这个路子,看上去是被网约车的战争验证过的可行的路径之一。只是,网约车的战争中,巧合的因素太多,我们或许反而忽视了滴滴一直以来在产研上的巨大投入了。

本期热闹看完了,祝福摩拜和ofo。

关于共享经济的杂谈

从接触共享经济的那一刻开始,我就一直对它的未来充满信心,所以,我也对它的现状充满耐心。

前几天,我的老板写了一篇文章,如何理解“共享经济”的机会与挑战?

(搜索微信公众号「不举手就发言」可以看原文)

这篇文章,普及了O2O、On Demand、共享经济的基础概念,同时分别从供应端、消费端用户体验、平台商业模式这三点谈了它理解的共享经济,并且引出了对共享经济新商业文明的思考。

但是,咳咳,因为文章实在太干货了,如果不是对这个行业研究比较多的从业者,估计很难理解清楚,嗯,阅读量说了一定的问题,哈哈。

这些观点,老板在内部谈了很多次,我也听了很多次,我试着用我的逻辑,从另一个角度来阐述一下。

首先,从概念上看,现在的o2o已经不仅仅是它刚兴起时候所表达的意思了。我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从线上到线下,也是从线下到线上,概括起来看,现在我们谈的o2o,泛指这种线上线下相互流通,产生交易的模式。

关于o2o的演进,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组织解构,个体凸显,关系重组

稍后大家可以看看。

那么,什么是共享经济呢?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

airbnb是房屋领域的共享经济代表模式,房子在我不住的时候,就是一直闲置着的。我把我的闲置的房子放到airbnb上,有需要住宿的人使用了我的闲置的房子,于是交易达成。

国内有一些打着airbnb旗号的公寓租赁模式则是伪共享经济。为什么呢,因为他自己买了很多公寓房,改建一下,挂在自己的平台上,然后出租出去,产生交易,真正意义上看,这并不是共享经济。

易到/uber是出行领域的共享经济代表模式,我下班的路上,车上就我一个人,车某种意义上是闲置的,并没有完整的被利用,我把车放在易到平台上,有需要用车的人乘坐了我的车,于是交易达成。

滴滴的出租车并不是共享经济,滴滴的出租车是用互联网的形式对出租车资源再分配。

神州则是完全的伪共享经济,因为车是自己买的,人是自己雇佣的,并且对司机有严格的考核,这其实是用互联网的方式开了一家高级出租车公司。

我有一个朋友做了一个教育领域的共享经济,叫做VIPKID,简单说就是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让美国的幼儿教师来叫中国的小朋友学习英文,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共享经济模式。美国老师在下课的时候是空闲的,他们利用这个时间来教小朋友们学英文,交易达成。

那么,新东方这样的聘请专业老师,在专门的地方授课,算不算共享经济呢?

我的另外一个朋友做了一个吃饭领域的共享经济,叫做回家吃饭,简单说就是让我们的爸爸妈妈们在给我们做饭的同时多做一份出来给别人吃,这也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模式。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归纳出来共享经济的几个基本特征:

是对闲置资源的再次利用

你的房子你可以住,你不住的时候才airbnb;你的车子你可以开,你不载朋友的时候才拉易到;你平时在学校上课,你不上课的时候才做VIPKID;你平时做3个人的饭菜,你可以顺手多做一份出来共享….

提供服务的都是单个的个体

每个提供服务的个体都是完全独立的,他们不需要在任何一个组织中,他们只是借用了这个平台,他们和平台之间也不是强绑定的关系。

服务是非标准化的

每个人对房屋舒适性的理解都不一样,每个人车内的装饰与开车的风格都有差异,每个人做出来的西红柿炒鸡蛋味道上都有差别…

服务者与服务对象之间是平等互利的

今天他住在你的房子里,有一天,你也可能住在他的房子里;今天是你坐在他的奔驰里,明天就可能是他做在你的路虎里;今天你吃了他做的西红柿炒鸡蛋,明天你也可能给他做一顿韭菜炒鸡蛋…

平台只是个平台

平台提供了无数的基础设施,无数的便利设施,只为了让撮合更高效,让交易更愉悦。

好了,写到这里,我们基本上理清楚了什么是共享经济,以及,一个共享经济的基本运营思路。

接下来,你一定会关心这么几个问题:共享经济是不是个伪命题?共享经济到底是效率更重要还是个性更重要?共享经济真的生产效率更高吗?我们挨个来阐述一下。

共享经济是不是个伪命题?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产品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很早之前,我写过一篇关于产品市场的文章,用一个模型来分析产品的机会缺口。产品机会缺口的识别要求不断对社会趋势、经济动力、先进技术三个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从社会趋势的角度看,我们的社会正在从漫长的工业时代过渡到互联网时代。工业时代的典型特征就是通过标准化的流水线生产来不断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产生收益。受之影响,所有的产品必须是标准化的、所有的服务必须是标准化的、甚至包括审美标准都是标准化的。这种标准化是如此只盛行,以至于,满大街的姑娘都长的一样一样的了,锥子脸成为标配。

但是,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之后,这种标准化的趋势正在不断受到冲击,越来越多的人对标准化不满意,越来越的个性追逐被凸显出来。

从经济动力的角度看,原来看似稳固的组织一样受到冲击,越来越多的人从铁饭碗中走出来,从组织中抽离出来,他们发现,走出来之后,生产效率反而提高了。就像我之前说的,组织解构,个体凸显,关系重组

从先进技术的角度看,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成熟,使得劳动工具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多的职业与工种展开工作变的非常简单了,大家不再需要依赖之前的生产工具了。

这3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共享经济的生存有了良好的土壤。并且,从趋势上看,这3个方面的变化会进一步扩大,进一步的发酵,促进整个社会的螺旋上升。

当然,你可能会说,所有的共享经济都会面临绕不过的政策监管啊?这是必然会存在的,如果一个新事物没有被阻碍,那只能说明这个新事物毫无影响力。我们完全不用把这个要素摆在一个特别显眼的位置来考虑。

对共享经济来说,效率与个性到底哪个更重要?

这是一个一直以来,在共享经济的各个领域都饱受争议的话题。我们应该辩证的来分析。

我之前的一篇文章,换个角度看共享经济里提到,随着经济、文化、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效率的追求越来越高,所有的人都想着,我想要的东西现在就能得到。所以,效率应该是最根本的事情。我要叫一辆车,5分钟到与10分钟到,对用户来说,有本质的体验差距;我要叫一份饭,30分钟能吃到和1小时能吃到,用户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但是,是否就意味着个性就不重要呢?显然也不是的,个性是共享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不过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共享经济是一个基于双边的撮合交易。双边撮合交易的效率受几个要素影响,服务者/服务对象的分布密度、服务流程的系统建设程度。

用易到的人越多,司机的空驶越少,司机达到乘客所在地的时间越快,司机完成订单的效率越高,司机的成本越低,乘客的体验越好,用的人更多,司机空驶更少,司机的服务效率更高。

所以,刨除系统建设的方面,共享经济的效率本质上是个运营问题。当平台的效应凸显出来,效率的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在易到用车的订单并不多的时候,你叫一辆车,要很久才能到,我的朋友都向我抱怨,但是,当易到的订单多起来了之后,他们发现,用易到叫车,越来越快了。

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作为完全伪共享经济的神州专车,永远无法把效率做上来,即使做上来,付出的成本是巨大的。因为如果要有更多的乘客,就需要买更多的车,买更多的车就要雇佣更多的人,雇佣更多的人就有更多的额外成本。神州专车的模式,从某种意义上看,规模越多,亏损越大,他是典型的经济学上讲到的规模负效应。即企业产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出现各要素相互制约,平均成本上升的效应。

既然效率是一个会随着运营自然而然缓解的问题,那么,个性作为共享经济的最基本特征之一,必然是未来共享经济的胜负手。

共享经济真的生产效率更高吗?

共享经济是一个双边市场,双边市场具备典型的网络效应。当规模很小的时候,生产效率当然并不高,拿回家吃饭做例子,一个家厨一天最多能生产10多单,而一个饭店很显然产能要比这个高更多。

但是,换个角度看,我们把生产成本算进去,然后我们把家厨的范围扩大之后呢?结论完全变了。

最后一个问题,共享经济平台的运营模式当如何?

平台运营者在构建这个平台的时候应该秉持着让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服务即可。平台的运营者必须不断引导双方去意识到我们彼此是平等的,应该是相互尊重的,彼此宽容的。

在整个专车的江湖中,绝大部分的司机都一致认为易到的乘客素质更高,在同样的条件下,他们更愿意在易到平台服务。乘客素质高,是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们经常愿意跟司机聊,易到的乘客怎么素质就高了?

在司机的眼里,不必纠结一定要到某个地点接乘客,乘客自己走两步也没什么叫素质高;走错路了,诚恳的跟乘客说,我路不熟,确实不好意思,我愿意给你减几公里,能得到乘客的宽容,这叫乘客素质高。

这些乘客素质高背后就是这种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宽容的理念在支撑着,而这些理念,是这个平台从一开始就一直努力营造的。

这也是为什么只有易到可以挑选司机,可以收藏司机,可以拉黑乘客的原因,拉黑其实是一种礼貌性的拒绝。

我始终坚信,共享经济是未来的趋势,因为它真正意义上的对生产关系做了解构,对生产效率是一种提高,更重要的是,他会建立一种全新的商业文明。

当然,它现在还是不完美的,还有很多的挑战,但是,没有挑战的事情,还谈什么有趣呢!

第一次一气呵成的写完这么长的一篇文章,很多地方其实没有完全谈清楚,等我闲下来,再继续。

这次其实只从产品市场的角度做了分析,从平台运营的道的层面做了说,共享经济的产品如何设计,共享经济的产品运营进行用户运营是更好玩的话题,后面再谈吧。

换个角度看共享经济

每个产品都有它的内在与外延。

流程与运营模式可以算是内在,支撑产品的经济与社会及技术因素算是外延。所以,当我们谈一个产品的时候,我们最好先看一看它的外延。

作为一个共享经济的从业者,我其实是一边做一边思考与一边修正自己的看法的。因为共享经济这个形态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

在看共享经济之前,我想我们可以先来聊点虚的,看点更宽阔的事情,互联网这个产业的发展历程。

在我们说互联网之前,我们可以先说一下计算机。我们其实是先谈计算机,然后再有互联网的。

第一个阶段,计算机其实是机械时代的替代者,它的出现带着很强烈的机械时代的隐喻,文件夹、文件,这是我们接触计算机的时候被教育的结构,文件是基本单位。在这个阶段,我们所有的任务实际上是批处理的模式。这个时代的代表应用是微软的Word、Excel等软件。

第二个阶段,基本单位进化到了页面级别。页面也并不是那么层级分明的被组织起来,它是分布式的连接在了网络中。这种连接性的结构,是扁平的。这个阶段,我们实际上进入到日清日毕的模式。这个时候的代表应用是Email。

第三个阶段,基本的互联网单位是信息流,同时标签取代了连接。从连接到流,是一种突变。这个阶段,我们进入到了实时模式,我们都是活在当下的,Twitter的信息流、朋友圈的信息流,真的就像是洪流一样,我们能做的最好是点个赞。这个时候的代表应用是Twitter,IM。

我们现在,处在了第三个阶段。

用户的基本心里诉求是「我想要的我现在就要得到」。这个心里诉求背后的含义在于,所有的产品都必须要竭尽所能的实现实时互动,同时,还要节省产品与用户交互的时间,以求更快的满足用户。

最现实的例子就是,我们对网购的预期已经从之前的一周到货进入到隔日达甚至半日达。我们现在需要一辆车,我们打开手机,立刻就要有一辆车;我们现在需要做个指甲,我们打开手机,立刻就要有一个人敲门来给你做;我们现在想要吃饭,我们打开手机,立刻就要有人送饭过来…

对快的追求,是表象,这个表象体现出来的用户心里诉求是我想要的我现在就要得到。这个表象背后的真正含义在于,信息加速了。

现在问题来了,信息不断的加速,从批处理到日清日结到实时互动。现在的信息都是流动的,流动的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他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现在。

(妈的,我自己都忍不住的打了个注释,这句说的好装逼,哈哈…)

流动的,就意味着,占有不再像曾经那样重要,因为他实时在动,似乎没有静止。如果占有不重要了,那什么变成重要的了呢?是在它流动的那一刻,对它的使用。

你不需要再拥有一辆车,因为当你需要车的时候,打开手机,就会有一辆车来接你。而这一辆车,也许也并不是这个人的,而是那一刻属于这个人,是更多的人一起买的。

面对如此快速的流动,占有变成了一种浪费,共享才是事物增值最可靠的方式,这是共享经济的价值点所在。

对快的追求是如此之强烈,以至于,所有的共享经济,甚至是全部的o2o都必须把产品最核心的卖点放在效率上。

叫车的需要1分钟达到,卖咖啡的必须10分钟送到,送饭的必须30分钟内能吃到。这是当前阶段全部o2o产品的一个最核心的拼杀点,其余的因素都靠边站。

在当前的阶段,当然是没错的。但是,第四个阶段的互联网会是什么样呢?

经济学上有一个很通俗的定理,一旦某样事物变的免费,变得无所不在,那么它的经济地位就会突然反转。

说人话,就是,如果大家都拥有了某项能力,那么,这个能力就不值钱了。

可以看到的,不久的未来,大家都会变的非常之快。这个时候,竞争力会反转成什么呢?

第四个阶段,一定是个性化。

一个产品提供了不一样的服务属性,这个属性首先是要快的,其次是要足够个性化的。那个时候,整个o2o行业的拼杀焦点将会再次转移。

如同我之前总结,一个o2o产品必然会经过4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模式的验证,考验的是线下能力,走到线下去,获取实际用户,验证这个路子能走的通,把基础循环建立起来;

第二个阶段是产品的设计,考验的是流程能力,通过产品的设计,建立一个高效的循环,提升转化率;

第三个阶段是技术的加持,考验的是架构能力,通过技术手段,降低第一个阶段的人力投入,甚至是取代掉,运用技术的手段,通过产品的设计,建立一个完善的大循环,构建一个大的系统;

第四个阶段是运营的能力,通过精细化的运营,结合产品循环得到的大数据,针对不同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建立足够的粘性。

而目前所有的o2o几乎都还在第一个阶段的试错上。

朋友,未来可期!

世界其实是混沌的

读《领导力与新科学》源自一位老师的推荐。

这是一本挺烧脑的书,从物理学入手,讲组织的内在结构,进而引申到管理学。之所以说这书烧脑,是因为她说阐述的观点,我是认同的,但是,读完之后,忽然有种「然并卵」的感觉……

我又查了一下才知道,这本书初次出版是1992年,也就是23年前。而书中的思想,在目前来看,还非常非常的新潮。不禁感叹,作者真的很牛逼,针对已经形成了很久的观念做变革,真的很难,如果不是互联网摧枯拉朽的发展,这些观念可能要等到更长时间才能得以应用吧。

书虽然是讲管理的,但其实并没有任何的实际案例,因为这并不是一本实操的书,而是一本洗脑的书。

读完之后,给我带来更多的思考则来自于共享经济方面。「组织解构,个体凸显,关系重组」,为什么这种现象出现是必然的,为什么这种事情的发生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

首先,牛顿力学与量子力学之间的根本观念上的差异。

古典物理学的精髓就在于事物的分割,以及分割开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又怎样互相影响。

在由事物所构成的世界里,界限是清楚了,所以能够准确地说哪个地方是一个事物的结束又是另一个事物的开始。就像是在一台机器内,每个零件都有其确定的位置。

同样,在牛顿组织中,我们也是到处划分界限。我们定义角色和责任,指明上下级关系和责任范围。我们对整个流程进行界限划分,将相互关联的完整网络分割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而在量子力学世界,所有事物都是不确定和不可度量的,不断相互转化的动态模式,连续进行的能量之舞。而这一切都取决于他们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和对环境的反应。

差异就此形成,牛顿世界是寂静的世界,相互独立的粒子在其中穿梭而过,而量子世界里充满了联系。

ps:这一段,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是那种,看上去说的很对耶,但是,为什么对呢?还没搞清楚,这就是文科生的无奈….

其次,基于量子力学的理解,组织的管理与变化更重要的是推进关系的良性发展,让关系发酵出超越机械的力量

从小的、不关联的、可见的结构,转向以关系介质为主要内容的无形世界。关系是关于现实的全部内容。

那么,如何建立关系,让关系相互作用呢。作者认为,我们都要提高自己的倾听能力、交谈能力,尊重彼此的个性,因为这些是强化关系必不可少的。

这里有一个非常有趣且常见的观点被点出来了,建立愿景是在创造力量,而不是构建一个空间,是在创建影响,而不仅仅是设定一个目标。

从最近兴起的共享经济看,一个被用户认同的愿景,真心的是具有强大无比的力量的。

第三,世界始终是混沌的,混沌本身就是一种有序

书中有一个很意思的混沌游戏,复杂的、曲线优美的蕨类植物的基本形状是什么?是由四条直线所构成的图案。

任何一个系统,如果想保持生机勃勃,必须具有进入混沌状态的潜能,混沌的创新本质总是把我们从过去僵化模式中解脱出来。

相应的,混沌的状态,其实就是一种不断的快速的迭代的状态,在这种高速发展的看似不确定的状态中,最好的指导原则必须是足够简单的。

足够简单的指导原则才不会对混沌产生过多的干扰,才能让迭代足够快速并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在这种混沌状态中,组织需要的是领导者,不是老板。领导者能帮助组织确立清晰的组织价值观,然后帮助组织遵守这些准则。

第四,参与式管理与自主决策

这个看上去是最终的结论了。他是这样推导出来的,机械化的组织是过时的,具备活力的组织是混沌的,混沌之中蕴含着秩序,组织领导者需要做的是通过价值观的引导,释放混沌之中的秩序,这需要更加强化个体的独立意志。

所以,放在基于共享经济的产品中来就是。系统应该只是搭建简单的规则,这个规则就是这个产品的价值观,然后,利用这个价值观,引导每一个用户在产品中建立关系,在混沌中建立相应的秩序,促进整个产品的发展。

最后,为什么我觉得读完之后感觉然并卵呢

道理永远都是看上去非常的简单,实操永远都是看上去非常的困难。

在读完之后,或者读完我上面的笔记之后,你或许可以很快就得到了几个流行词儿,使命与价值观是驱动企业胜利的法宝,阿里巴巴就是这样的;参与感是产品设计的制胜法宝,小米就是这样的;允许员工自主决策是企业突飞猛进的法宝,内部创业与小组式产品研发就是这样的。

可是转念又一看,热闹与成功都是人家的,我所在的组织总是扼杀的。我推进了几次,总是失败的,继续用传统观念的其他人反而过的很开心,我还是继续吧。我也想这样做,但是,组织需要指标啊,需要发展啊,要做指标,传统的手段是被证明了很多次的,必然可以的,我为什么要冒险呢?

这就是你们所谓的「理论派」或者「叶公好龙」。

就像我跟老板的对话,我尝试不下去,下不了决心,根源在于,我不信,或者我不敢信,我不敢信,我就不敢推进,因为这种全新的尝试必然会带来现有「平衡」的被打破,必然引发现状的恐慌,因为这是不符合主流思路的。

就像我跟老板的对话,我尝试不下去,下不了决心,根源在于,我不信,或者我不敢信,我不敢信,我就不敢推进,因为这是不符合主流思路的,主流的思路目前正推进的挺快的,而我们也还在一定的主流思路下继续着……

读完这本书,自我反思一下,我必须选择相信,因为选择相信才能往前走,变化是可能不死,不变化是难受的要死。

同时,选择相信,去尝试,至少,不让老板老说我像是个40岁的男人的思维吧…..

组织解构,个体凸显,关系重组

一个已经无需论证的结论,互联网彻底的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状态,互联网也摧毁性的重构了生产关系,极大的提升了生产效率。

我们可以简单的回顾一下电子商务是如何改变组织结构重组生产关系的。

1、最先最明显的受到电子商务冲击的是哪些组织?

是之前各种实体的大卖场,各类的大商场。卖场越大,品类越繁多,受到的冲击越大,年货大集转移到线上。

2、受到电子商务冲击最不明显的是哪些组织?

是你楼下的小卖部,以及小的超市。超市越小,辐射周边的用户群越小,受到的冲击越小,甚至你还很依赖楼下的小卖部,送桶水,买2根蒜什么的。

3、这些被解构的组织被谁重组了?

各类电子商务网站。之前卖场里的摊主成为淘宝的店主,物理的商场摊位被虚拟的网络店铺取代。

互联网是手段,信息传递是本质,直接性的破除了旧的生产方式,重组了一个新的生产方式。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越是大的组织,越是首当其冲。

组织被解构之后,解放出来的个人的价值也被迅速放大,因为你不再需要被物理的以及虚拟的空间所限制,个人有更多的精力来发挥自己的价值;不被虚拟的组织所限制,个人的积极性也迅速提升,为自己奋斗的思想激励每个人更努力的产出。

组织被解构,个人的价值被凸显出来,一个新的组织重组这些关系,这个进程在电子商务时代推进的非常快速与直接,无可阻挡。但,这只是个起点,电子商务之后的O2O将会把这个进程更广阔的推进到所有的领域的所有组织中去。

我们再来看看O2O在中国的进程,

1、仅仅基于信息传递的O2O

大众点评时代就是完全基于信息传递的,还是基于组织的。把线下的信息收录到线上,再把线上的信息带到线下去。

2、基于交易的O2O

团购不仅仅展示了信息,更直接的切入到了交易,完成了线下到线上再到线下的完美闭环。但是,团购依然还是基于组织的,只是更多的小组织介入了,外卖、价格150以下的小旅馆等等,组织被小部分的解构了。

还有一部分上门服务的O2O也属于这个类别,美甲、宝洁、做饭、洗车等等,基于交易,相比美团,解构组织更彻底一些。

3、基于共享经济的O2O

易到用车的模式是最完美的诠释。最彻底的解构组织,最完美的流程设计,最大限度的凸显个人的价值,最大限度的激励个人发挥自己的价值。

只要你有一辆自己的车,只要你有一部分的时间,你就可以加入易到用车进行服务,只要你努力提升自己的服务品质,就有更多的乘客收藏你,就有更多的乘客在用车的时候选择你。甚至,你可以发挥更多自己的特长来招揽客人,这些客人会迅速成为你的熟客。在易到用车,个人的价值被最大限度的凸现出来,也最大限度的刺激了每个人发挥自己的价值,获取更多的收益。

为什么我认为是易到用车,而不是大家说的uber?

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uber,uber是为效率而生的,uber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经济。uber系统派单的模式下,很大程度上泯灭了个体的价值。如果你真的希望从国外找到一个类似的说法,我认为是airbnb,这确实是一个目前世界范围内做的最好的基于共享经济的O2O服务。

出行用车这个领域,效率与凸显服务者的个性化是2个反方向的因素,uber执着的偏向效率,易到用车在效率与个性化之间取了平衡,而uber在国内的模仿者们,坚定的站在了uber一边。

那么,终局在哪里?

1、组织解构,个人价值凸显的趋势无可阻挡,会迅速蔓延到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去,我们会生活在一个共享的社会

2、鼓励个人价值最大限度凸显的组织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个人喜爱,因为它才是真正的基于个人价值的组织解构者

3、高频的服务会形成平台,成为头部组织,但是,低频的服务无法形成平台,成为长尾组织,会在一开始依附在大的流量平台上展开服务,比如微信公号等。

(在我个人的思路里,使用频率、客单价、个体展开服务需要的空间与工具是O2O服务是否值得开展的3个评价标准)

4、高频服务形成的头部组织会下沉并收编低频服务的长尾组织,最终会形成新的基于共享经济的大平台。

5、这个大平台会很快到来,一个全新的激动人心的时代,你我会共同见证这一大的生产关系的变革。

— kentz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