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做减法

更多的限制,更简单的设计

首先,写这篇文章的一个重要性的冲动诱因在于我这个刚入行的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新手在查找资料的时候被太多的前辈恐吓了很久,我最终决定站出来反击一下。

我们看到无数的移动互联网前辈们说,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相对于Web设计而言实在太多限制了,太难搞了。你看,屏幕就那么点大小,当Web端主流分辨率停留在1024*768的时候手机上主流的分辨率确还是240*320(注意我是说主流,别说iphone4的640*960);我们可以在Web上使用鼠标+键盘来顺畅的浏览而在手机上只有键盘(触屏目前还是灰主流吧);当Web设计已经花哨到泛滥的时候手机上还是个梦想…..好吧,够了,够了,实在是够了

可是事实是这样吗?我不认为!我认为在手机上的设计要比在Web上的设计相对更简单。

更小的屏幕意味着你只需要考虑更少的内容设计;更单一的交互意味着你只需要思考更简单的信息设计和更单线程的流程设计;更限制性的硬件意味着你不再需要考虑哪些花里胡哨的“假动作”,你只需要关注是否能更快速的帮助用户解决需求就足够了…..

一般而言,在手机上的产品设计分为2类,从Web端移植功能到手机端、全部由手机端开始设计。这2类设计实际上都适用以下要说的原则。

一、拥抱约束,习惯在局限下设计

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每个人都知道真正的自由并不在于完全自由,真正的自由在于完全自由与限制性之间的平衡。而这点在手机产品设计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在手机端做设计首先必须要具备的思想就是阉割,当然,这点在Web端的设计上我曾经也认为是最重要的

《简单法则》里提到一个方法,SHE:缩小(Sherink)——>隐藏(Hide)——>附加(Embody),然后把这些被简单过的元素有组织的放在一起。

以从Web移植产品到手机端为例,①把Web已有的功能模块全部列出来,排序;②尽可能的砍,把可以减少的功能尽可能的减少;③隐藏,把不可减少,但是并非十分必要的功能隐藏起来;④考虑手机端用户需求与Web端用户需求的差异,然后附加一些手机端特有的需求与功能进去;⑤有序的组织上述元素。

这样的做法既做到了简单,同时也避免失去了固有的价值感。这样一顿阉割之后你会发现,其实在手机端这样的环境下去实现这些功能是很简单的了,因为有太多不必要的东西都不需要了。其实,就是用最核心的功能去满足相对局限的条件,在做手机产品设计之前,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最小化和剔除不必要的工作。想好不做什么,然后再去做!

妥善的组织能使复杂的系统显得比较简单。比如iPod的按钮设计就经历了一个这样的过程,在最开始的时候iPod的按钮设计成了滚轮式的,在第三代的时候iPod将转盘外围的4个按钮抽出来放在了转盘的上面,变成了一排小按钮,这显然让iPod的交互变得复杂而混乱了,于是在第四代的时候我们发现所有的按钮重回转轮之上,并且完全一体了。这是一个典型的从一开始简单到变得复杂又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案例。

(图片来源:腾讯科技

二、智者知止

过度设计这事这几年在Web产品上时有发生,仿佛产品设计师们觉得如果某个页面他们不“加工”一下就显得不专业,但是往往是越加工越不专业。 每一个设计都有它的核心诉求点(中心思想)和所有传达的信息,凡是引起用户感到迷惑和无关主题的信息都是需要避免的。哦对,这个东西有个专业术语,叫做“噪点”。

在手机端的设计上需要时刻跟“万一……,索性还是加上去吧”的思想做斗争。不为20%的用户需求买单,不因为20%的用户而丢失80%甚至更多的用户。最好的产品体验,我个人认为是用最简洁的方式,最优雅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三、单线程浅层次的信息设计

因为更多的限制,所以手机上的信息设计无法像Web设计那样的无限制的以网状延伸,而必须是相对很浅的。不要在同一个页面里展开多个流程,使用清晰的布局,准确的提示等等。关于这点推荐围观@默契的这篇PPT

好吧,你可能意识到了,我并没有提到超过12000种终端的适配问题。是的,这是真正的问题,我跟你一样,都很无奈….但是,每个产品的用户群是一定的,也许,缩小范围后问题会相对简单一点。当然,也许你会认为未来类iphone的机器会成为主流,但是,别忘了,那是未来。而,事实就是这样!

产品经理,最是那自我阉割的惊艳

记得很早的时候我在微博上说过这么一条:“每个产品设计者都必须是一个善于自我阉割的完美主义者!既要想到产品每个犄角旮旯中会出现的问题及预防措施,也要根据市场、技术等限制因素的限制对可能出 现的问题进行舍弃以保全大局。”

有的时候想想,很多事情之所以珍贵或者说弥足珍贵就在于那敢于自我阉割的惊艳。

比如,爱情为何让人觉得如此圣洁,堪比金坚的爱情为何万世传颂,其根源就在于,当你选定了一个你爱的人之后,你的心里就再无法放心任何人,TA就是你心里的唯一,从那一刻起你想的就只是为TA了。换句粗俗的话就是,你为TA放弃了整个世界,阉割掉了所有的关于“爱情”的情感,你会去主动拒绝任何异性对你的诱惑。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与需要极度责任感的事情,如果怀着这样的思想去经营爱情,那必是让人艳羡的。

说回到产品上来,之前记得我写过的一系列读书笔记中讲到“产品的机会缺口来源于不断对社会趋势(S)、经济动力(E)、先进技术(T)三个方面因素(SET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由这3个因素相互作用会出现很多的缺口。那么,当我们发现这个缺口的时候该如何处理?

个人感觉,想明白做什么不算什么,想明白不做什么才是真正考察一个产品设计者能力的地方。

按照我目前的操作手法一个产品从预感到机会的出现到最终上线会经过这样的步骤:间谍——(阉割)——演说家——(阉割或反阉割)——雕刻家——(阉割)——救火队员——(阉割)——打磨师。

简单说就是这样的:

»当预感到这个市场存在的时候,先伪装成用户潜入到这个潜在市场的目标人群中,观察他们,明确他们的需求。在这个时候数据的作用只用在告诉我这个市场预计有多大,但并不能告诉我用户的真正需求在什么地方,不尽信数据。

»获取到用户的需求,根据这个需求想到能够做出A、B、C3个产品来完全的满足他们,并获得市场占有率。对这些需求进行排序,与现有资源与企业战略目标做匹配。阉割掉那些对目前战略目标没有促进意义的,目前不做死不了人的,目前团队没有精力做的功能,实现第一步阉割。

»拿着被第一次阉割的需求做需求研讨,先做团队内部讨论再到Boss那讨论。这个过程中其实就是个演说家的角色,力求团队的人首先要达成一致目标,然后去PK老板,当然,这个过程中会有第一次被阉割掉的需求再次被提上来,抗住!(如果实在扛不住,那好吧,你可以试着弱化它…)

»根据团队明确的需求,进入产品设计与研发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小部分的需求被阉割掉,源自技术的压力以及市场的变化。当在与技术部门周旋的时候,如果一个产品设计者在最开始的时候只做了一套方案,那就会永远被他们牵着走。善于与技术妥协是门艺术!善于妥协意味着原型必须是炮灰,而最终目标(核心需求)一定不能变化!这个阶段实际上就是个雕刻家的角色,小步慢跑,同时要调动资源,平衡利益。

»在产品进入测试阶段开始,需要准备与运营部门联姻了。告知产品的运作机制,产品的亮点与卖点以及怎么卖卖相比较好。同时,进入救火队员的角色,因为根据经验,每个新产品都会有个死角在测试的时候是不会被发现,每个产品都会有让用户痴迷而我们没注意到的地方,所以,如果产品上线不被用户骂,那只能说明产品足够差或者产品压根不被重视。这个时候,要顶住,如果他们骂,就努力让他们多骂一些出来,然后悄悄改掉。根据经验,往往骂声最高的用户也是最愿意为你做口碑宣传的用户

»OK,现在上线了,但并不意味着结束,恰恰只是个开始,因为新的一个循环开始。这个循环我把他叫做养孩子,就像恋爱谈完了,婚也结了,孩子出来了….一个有生命力的产品是每天都会有变化的产品,当然,肯定不会是在前台,更多的是在后台的优化….

所以,我最近常常感觉,做产品设计,其实就是个自我阉割的过程,越是优秀的产品设计越是善于阉割。

在我憋着一口真气一鼓作气的敲完上面的字之后,兔子跟我说,你这不是教人犯错吗?我想,肯定会有人没看完就直接说,你的意思就是让人一直砍一直砍,砍到最后就只剩下个小裤衩了呗….

其实不然,这篇文章的核心不过一句话耳:审时度势,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顶得住诱惑。阉割掉的需求不等于全部抛弃,有的是需要扔进“需求池”去浸泡的,在适当的时候再返回来考虑。在产品设计阶段,其实还是之前说过的那篇:做最多的,展示最好的。如是而已…..

P.S:最近思维比较混乱,所以说的很不明白。其实,我只是认为一个好的产品经理至少需要具备这样几点:有产品信仰,不惟钱;有理性思维,不惟心;知道变通,不惟己;有坚持,不惟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