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比较购物

什么是SPU、SKU、ARPU

首先,搞清楚商品与单品的区别。例如,iphone是一个单品,但是在淘宝上当很多商家同时出售这个产品的时候,iphone就是一个商品了。

商品:淘宝叫item,京东叫product,商品特指与商家有关的商品,每个商品有一个商家编码,每个商品下面有多个颜色,款式,可以有多个SKU。

SPU = Standard Product Unit (标准化产品单元)

SPU是商品信息聚合的最小单位,是一组可复用、易检索的标准化信息的集合,该集合描述了一个产品的特性。通俗点讲,属性值、特性相同的商品就可以称为一个SPU。

例如,iphone4就是一个SPU,N97也是一个SPU,这个与商家无关,与颜色、款式、套餐也无关。以化妆品为例,下图是拍拍商城给出的SPU信息:

在商品信息电子化过程中,商品的特性可以由多个“属性及对应的属性值对”进行描述。“属性及对应的属性值对”完全相同的商品,可以抽象成为一个SPU。同 时,这些“属性及对应的属性值对”也在SPU中固化下来,逐步标准化。基于SPU的商品信息结构,可以实现丰富的应用,比如商品信息与资讯、评论、以及其 它SPU的整合。

P.s: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比较购物的产品库以SPU为标准来建立是最合适的。

SKU=stock keeping unit(库存量单位)

SKU即库存进出计量的单位, 可以是以件、盒、托盘等为单位。在服装、鞋类商品中使用最多最普遍。 例如纺织品中一个SKU通常表示:规格、颜色、款式。

也有人解释说SKU就是库存的最小单位,在服装行业,正常情况是“单款单色单码”,国内品牌有把“单款单色”当做一个SKU、也有把“单款”的几个色当一个SKU、也有把一块面料的几个个款式当一个SKU,这些都是误读。

同时,引申出另外一个概念:SKC:单款、单色。如果一定要打比方的话:SKC是一个桔子,SKU是一瓣桔子,但不管怎么说,一个桔子是桔子,一瓣桔子也是桔子。

不过,SKU是物理上不可分割的最小存货单元。在使用时要根据不同业态,不同管 理模式来处理。比如一香烟是50条,一条里有十盒,一盒中有20支,这些单位就要根据不同的需要来设定SKU。比如仓储批发式大卖场,一定是按照一箱来设 定的。普通大卖场一定是按照条来设定的。烟酒专卖店一定是按照盒来设定的。过去上海等地的街边小店一定是按一支来设定的。这样一支就是烟的最小零售单位。 但要根据自己的业态和服务模式来设定。

P.s:关于什么是SKU、SKC,可以参考阿福先生的这篇博客

【总结一下】:SPU是标准化产品单元,区分品种;SKU是库存量单位,区分单品;商品特指与商家有关的商品,可对应多个SKU。

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注重的是一个时间段内运营商从每个用户所得到的利润。因此,高端的用户越多,ARPU越高。在这个时间段里,从运营商的运营情况来看,ARPU值高说明利润高,这段时间效益好。

当返点成为比较购物的标配

首先,关于“返点”的相关介绍请参见前文“返利返现返点如鸦片”;其次,关于比较购物市场的问题请参见前文“依旧蛮荒的比较购物市场”;再次,围观相关比较购物网站请参见前文“扫站:比较购物网站列表”。

当电子商务的商家越来越多之后,出现了一种利用意见领袖进行品牌传播、成熟网购用户的消费引导的网站,通常我们叫做购物返点。再之后是电子商务商家商品同质化严重,商家以价格战取胜,用户没有忠诚度可言,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试图帮助用户挑选最低价的网站,通常我们叫做比价站。返点站与比价站大多数是重叠的,或者是进入市场的时候同时存在这2个概念,于是很多比价站是先有返点业务再做比价业务的。

不管是“返点、返现、返利”还是“比价、比较”从本质上看其实都属于导购站,只不过返点是以商家为单位进行导购而比价是以商品为单位进行导购,他们都是在帮助用户做出购物决策

当之前以返点为主业从商家线进行导购的网站进入到以商品为线做导购的时候,必然就会存在一个问题,作为比价的商品是否也可以直接返点?从用户的行为上来看,这个是必然的,先搜索再比价再返点;从网站方来看这种做法无疑是将购物返点化整为零了。所以,购物返点成为了比价网站的标配,“比价”+“返点”的形式奠定了中国比较购物的一个很奇怪的模式。因为,没有人考虑商家的感受….

我们再来说说导购,就是帮助用户做出购买决策。决定一个用户是否要购买的因素有很多很多,不过其中比重较大的几个会是:价格、商品自身的好坏、在线商家的信誉与服务、好友的推荐等。

目前来看不管是B2C商家还是用户都被教导成了纯“价格导向”,用户只认最低价(商品价减去返点所得)。但是,从长远来看真是这样吗?我觉得需要思考。

购买者与要购买的商品之间其实是一个“契合”关系。就是要看这个商品自身的属性是否与他心理的预期最契合,这个才是最核心的一个导购因素,其次才是价格。价格仅是购物决策的一个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在线购物与线下购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我们无法真切的感知到这个商品的质量如何。在线下我们可以试穿,可以触摸,可以品尝,但是线上这一切都不可能,即使3D试衣间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线上的这种感知来源于什么?是其他用户的现身说法,是身边朋友的推荐,是第三方机构的说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口碑”、“点评”。

这种基于商品的点评必须是需要由第三方来完成,这样才是更有说服力的。这个第三方平台不仅仅需要有对商品自身属性(优点、缺点、最佳用途、适用人群)的点评,同时也需要有一个对商家属性(支付、配送、售后等)的点评。这样,基于商品的导购和基于商家的导购就形成了2条横线,而点评就是一条贯穿其中的竖线,形成了一个强力的可以保证用户做出购买决策的系统。

当然,形成一个基于商品的第三方点评平台是需要足够的耐心和足够优秀的运营团队来操盘的,所以很多导购平台开始退而求其次的使用“聚合”点评的做法。依靠抓取其他B2C商家、资讯站等网站的站内点评,然后做出聚合来达到点评的目的。

不过,即使是这样我还是认为应该自己做点评,做好自己的点评是一个从长远而言更有意义的事情。基于自己的平台产生内容不会受制于人同时做大了第三方平台之后的收益是相当客观的,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自己做点评可以产生关系,而基于关系的推荐才是转化率最高的导购!

总结一下,当购物返点已经和比较购物生下了怪胎之后,返点成为引导用户做出购买决策的一个诱饵,但是,更大的诱饵应该是基于商品自身属性的点评和基于有货商家的属性的点评,还有就是基于口碑的社会化推荐。价格一定不会成为决定用户是否购买的最大要素,最大的因素只能是信任、是服务、是关系!这也是所有B2C商家正在努力的事情,未来的电子商务是社会化的。

还有一点需要提醒的是,做导购或者叫比较购物,必须要撇开淘宝等C2C平台,和B2C一起玩。

平台都是趋于垄断的,一旦实现大统,站内搜索将代替通用搜索成为用户入口,C2C购物搜索失去意义;B2C的专业化特性决定了该领域必将产生众多的细分品牌,其商家及面向终端用户的特点,将带来足够大的用户需求和足够多的商家选择。所以,比较购物的成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与淘宝与B2C之战的结果。

多说一句,看大淘宝的策略其实淘宝想把自己搞成B2C了,淘宝就是要把商家以及商家的商品不断的push给消费者;而导购站实际上是C2B,把消费者不断的push给商家。

线报:以淘宝自身产品库为标准库,抓取B2C商家以及资讯站的点评为填充,辅助以淘宝自身点评(site.taobao.com)的淘宝牌站内比较购物“s.taobao.com”已经上线了(示例);同时拍拍也采用了相同的做法(示例);而百度有啊更是在1年前做出了2个类别的标准库,采用了跟第三方网站合作的方式导入点评信息(示例)。如果你稍微对电子商务有一些了解和敏感,你都不用想就知道s.taobao.com的转化率肯定要比淘宝大搜索的转化率高…..

我一直对社区和电子商务感兴趣并不断的去学习和了解,现在来看应该再加一个移动互联网,合起来就是移动互联网上的社区电子商务,哈哈,牛逼吧…..呃,不过话说回来,手机上的比较购物与Pc上的比较购物确实有很大的差别,稍后再写。

依旧蛮荒的比较购物市场

»1996年Deja 改变了原有的经营模式开始提供比较购物,这是最早出现的比较购物网站。Deja采用了比较购物+点评的模式,对商品和网上购物网站的评价结果完全由顾客决定。不过好景不长,2000年的时候因为大幅亏损Deja将Shopping这部分业务卖给了eBay,成为Half.com的一部分。2001年的时候Google再次收购了其旗下的News业务,整合进GoogleGroups,时至今日,Deja的Usenet、邮件列表已经成为Google Groups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与Deja同时期出现的BizRate.com则活了下来,目前是美国比较购物网站的代表之一。

»自2000年左右开始,美国比较购物网站大批兴起,这些网站经过了互联网泡沫的洗礼。这种模式完全存活下来了,并且随着电子商务的复活在发展壮 大,在美国被广泛的接受,产生巨大的效益。

»1999年,国内电子商务赶上了第一波互联网创业的热潮,8848、雅宝、酷必得等纷纷兴起,依附电子商务,尤其是B2C发展的比较购物也迅速繁衍。“拉拉 手”、“打折啦”、“买必得”、“消费指南网站”等一批网站成立,业内一派欣欣向荣。不过遗憾的是,2001年之后,这些网站却都突然消失无踪。这也是国内的第一批比较购物网先烈。

»2002年到2003年国内比较购物行业陷入沉寂,进入了一个空档期。

»进入2004年,一些比较大的网站也纷纷进入比较购物领域,8848网转型比较购物网站,中商网也在这个时候出现,搜狐也开辟了购物搜索栏 目,但这些网站在经过一两年左右的运营后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也是国内第二批比较购物网先烈。

»2005年开始,Smarter.com宣布进军中国,同时电子商务开始回暖,表现极为活跃,曾经被埋葬了的比较购物网站迎来了新的时代,新一代比较购物网站纷纷亮相,一时间近20家比较购物网站并起。不过,在运营了2年多之后大部分网站已经不复存在,有的举步维艰,这也是国内的第三批比较购物网先烈。

»步入2008年,随着淘宝的C2C霸主地位确立同时B2C井喷趋势进一步凸显,第四批比较购物网站开始进入战场,同时社会化的特征也进一步明显。

掐指一算,美国的比较购物已经有了14个年头,而中国的比较购物也有11个年头了,但是整个比较购物市场目前的状态仍旧是,有概念,没技术;有平台,没服务。所以,这是个依旧蛮荒的市场。并不是这个市场有很多人进进出出过这个市场就繁荣,相反的,比较购物市场被这样进进出出若干次后更显得蛮荒,一片混乱的蛮荒

很多业界的观点认为,比较购物是一个垂直化的搜索引擎。不过按照我的理解,比较购物是一个以垂直化的搜索引擎为驱动的社会化导购网络

1、比较购物必须立足于核心技术,提高信息服务质量,网站本身是技术性网站,服务是借助于对信息的处理而产生价值的,信息服务的质量至关重要。这个是根本中的根本,无须解释。

2、比较购物必须超越“价格比较”的单一模式,建立综合的购物信息品平台。一个成功的比较购物网站,一定是能够集购物、决策过程当中所有的信息需求为一体的综合购物网站,而不是依靠单一的价格比较功能。

3、兼顾线上和线下消费者的需求。线上查询、线下购买是中国网民中典型的消费模式。这种消费模式直接的挑战比较购物,典型的就是传统的收费模式,基于点击或者佣金的消费模式,如何服务好这些消费者,如何通过为消费者的服务创造价值,是比较购物这样的商业模式在中国必须回答的问题。

4、平衡与商家之间的关系。这个商家包括:B2C商家、C2C商家(不局限与淘宝卖家)。淘宝与B2C直接的竞争刚刚打响,众多卖家出淘,但效果不一,比较购物对C2C商家该如何处理?最青睐比较购物的商家是成长型商家,但是这些商家的信用度与商品质量对于消费者而言都会存在质疑,而成熟型的商家又不太具有亲和力,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实现良性发展会成为问题。

5、重视基于移动终端的购物搜索市场。移动搜索和购物的结合将是必然的趋势,比较购物要获得成功,移动终端必须要最为重点来考虑。

6、提供给用户哪些除了搜索与比较之外的增值服务?避免比较购物网站沦为工具的杯具,让用户实实在在的黏在网站上。当然,我们也看到许多网站都在做点评+比较购物的模式,但是,看看运营状态都很惨淡,具体怎么走,似乎前景不乐观…

7、建立多渠道的收入体系。目前的比较购物网站盈利模式除了CPC、CPS、广告这三板斧之外似乎没有见过其他正当的良性(流量套现这种灰色收入就算了…)的收入模式,这也是为什么比较购物之前一直不被VC亲睐的重要原因。

那么,目前的状态下是否适合比较购物网站再度进场?我个人感觉,适合小团队深耕细作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目前还不是大公司大张旗鼓入场的时候,策略上应该是布局期,同时不要贪心的想着做大,指着某一个品类,咬紧了不放松,一定能咬到乳汁的!

基于被遗弃购物车的导购猜想

在零售领域中有句定律:想要多赚钱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卖更多的东西给现有的顾客群。因此有人建议,只要有顾客拿着超过3件或3件以上的东西的时候店员就应该递给他一个购物篮。

而购物篮(车)的出现解决了销售中一个很核心的问题:帮助并刺激消费者继续他们的“即兴购物”行为。因为消费者并不会按照我们设想的那样是列着单子到商店取货的,他们总是在选购了第一本书的时候往往会对第二本书感兴趣,或者碰到其他值得他们购物的商品,这种行为被称作即兴购物。

所以,在零售领域里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解决购物蓝(车)的摆放位置、提供形式、提供时间。比如,购物篮应该散在购物者可能需要它的任何地方而不是只放在商店的进门处(进门处其实并不是个好地方);是浅口带把手的硬塑料篮子还是像宜家那样的提供手提袋子;冬天时衣服的存放如何与购物篮结合起来?

当电子商务在互联网上兴起的时候,购物篮这个概念被映射到了Web上,我们把它统一称为“购物车”。如下图,简单模拟的电子商务网站购物漏斗(Via),在巨大的推广成本的推动下顾客最终浏览了网站,但是却在购物车环节上有很大的流失。

paypal 在2009年第八次年度商户调研中发现,有大概45%的购物车遗弃率。其中占据前几位的分别是:

  • 运费太贵,46%;
  • 想做购物对比,37%;
  • 钱不够,36%;
  • 想找优惠券27%;
  • 找不到偏好的付款方式24%;
  • 结帐时发现商品缺货或其他原因无法购买23%;
  • 找不到客服支持22%;
  • 安全的顾虑21%。

Via:emarketer

当然,关于购物车的流失率挽回问题是很多B2C产品经理非常重视的问题,基于常规的非注册用户是否可以直接购买;对付款流程的修改;客服的支持;提高网站可信度等这样的问题不在这里讨论。

那么,基于已经被遗弃的购物车该如何利用?我觉得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一个只有注册用户才能购物的平台上,如果新注册用户发生了购物车遗弃。可以考虑在一定时间内如15天向该用户投递EDM。内容包括:他们放入购物车中的产品的降价优惠等信息;和被他遗弃的购物车中商品相类似的商品的推荐营销;礼貌的询问是什么原因遗弃了购物车,要求填写调查问卷并发放奖励。对于新用户而言这种做法既能提现客户关怀同时伴随着降价信息的提醒常常会让用户觉得你确实把他当作上帝来对待了,当然,你也可以把这个叫做用户体验….

2、可以利用用户上次被遗弃的购物车中的商品来做关联推荐。一旦用户将一个商品加入购物车,在99%的情况下他是有潜在的购买欲望的,最后迫于各种原因没有结账,而这些原因并不在于商品本身,而在于平台。当该用户第二次再来的时候,如果能把他上次选中但未付款的商品以另外的形式推送给他,这个效果相信是很好的。

3、替代品推荐。这个需要跟第2条关联使用,并借助整个平台会员的UGC力量,最终形成一个独到的“推荐系统”或者说是“需求挖掘”系统。在用户遗弃的购物车中的商品是否有同类可替代商品?这些商品的价格与运费是否可以被其他用户接受,这些商品是否可以推荐给该用户?

4、被遗弃的购物车中的商品如何处理?当坏人在微博上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在群里曾有过一个争论。坏人认为,在购物车中的商品是用户购物欲望的体现,被用户遗弃后应该转入到收藏夹;而大熊认为,既然用户遗弃了购物车就说明用户此次购物终止,购物车应该被清空。

我的看法是,被遗弃的购物车中商品的转化需要根据不同的平台来进行判断。很多用户其实是想利用购物车来做比较购物的,保留他们所选的商品在购物车中,方便他们在不同的B2C上比较完成之后来下单应该更合适。

5、其实这些被遗弃的购物车数据也可以被比较购物网站所利用。采用OpenID的形式将是比较购物网站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比较购物而言,单纯的机器进行数据挖掘是欠准确的,最精准的最好还是基于用户UGC行为的推荐系统数据挖掘。

当然,这里会引发另外几个问题:比较购物网站是否需要购物车,比较购物网站的购物车该如何设计?下回再扯

扫站:比较购物网站列表

一、搜索引擎类

1、Google Shopping:(http://shopping.google.com) 中文:(http://www.google.cn/products

2002年Google推出了一个购物搜索引擎Froogle,可以搜索诸多网站上正在出售的商品信息,2007年4月更名为Products Search,2009年5月中文版谷歌购物上线。目前,英文版由Google爬虫抓取和商家向Google Base提交数据完成,而中文版只能由爬虫抓取。Google目前采用了比较购物+聚合点评的形式。

2、Bing Shopping:(http://www.bing.com/shopping

2009年6月,Bing搜索上线,其“决策引擎”瞄准了4大领域:购物、旅游、健康以及本地。Bing购物搜索采用了比较购物+购物返点的形式。

3、Ciao:(http://www.ciao.co.uk

目前其美国站点已经收归微软,整合到Bing Cashback中,不再提供评论付费服务,其他国家的网站工作正常。Ciao采用了比较购物+购物点评+购物返点(写点评付费)的形式。

4、Yahoo Shopping:(http://shopping.yahoo.com) 中文:已死(http://gouwu.cn.yahoo.com)

Yahoo旗下的购物搜索,2005年曾推出中文版,目前已无法访问。Yahoo Shopping采用了比较购物+购物点评的形式。

5、有道购物:(http://gouwu.youdao.com

网易于2009年1月推出,9月开始有道购物加入返现功能。有道购物采用比较购物+聚合点评+购物返点的形式。

6、新浪爱问:(http://gouwu.iask.com

新浪与2010年推出。目前处于beta版,只提供价格比较功能。

7、QQ购物搜索:(http://soso.fanli.qq.com

2009年8月腾讯推出QQ返利,2010年腾讯借助SOSO推出购物搜索,目前只提供图书与数码家电类搜索。SOSO购物搜索采用了比较购物+返 点的形式。

8、便宜否:(http://pianyifou.com

创建与2006年3月,目前与淘宝及Bing合作,专注与淘宝商品搜索与淘宝返利。采用了比较购物+返点的形式。

9、TheFind:(http://www.thefind.com

TheFind是一个专门用于购物的搜索引擎,自主开发了一种名为”Product Ranking Engine”的技术,通过使用这种技术把的产品、商标及商店等进行等级分类,以便使一些主流产品显示在搜索结果首页上。目前已抓取了将近超过50万个商 店,及15亿多个产品网页。

二、国外比较购物类

1、Shopping.com:(http://www.shopping.com

创建于1999年,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购物搜索引擎DealTime,另一部分是消费者评论和排名平台 Epinions,2003年4月两个部分都合并在Shopping.com网站中,2005年 8月,Shopping被ebay以6.2亿美元收购。05年开始居美国比较购物搜索引擎之首。采用了比较购物+购物点评的形式。

2、epinions.com:(http://www.epinions.com

被并入到Shopping中。

3、bizrate.com:(http://www.bizrate.com

1996年成立,到2004年初,已经拥有超过40000个在线购物网站的 3000多万条产品索引。Bizrate的强项在于其点评系统,同时提供优惠券。采用了比较购物+购物点评+优惠券的形式。

4、smarter.com:(http://www.smarter.com

其 母公司是MeziMedia,2001年他的第一个网站CouponMountain.com诞生后,就迅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用户上网寻找产品的信息。 2004年Smarter.com上市,2005年开通中文站和日本站,目前已经覆盖了40多个国家

5、pricegrabber.com:(http://www.pricegrabber.com

6、mysimon.com:(http://www.mysimon.com

7、pricescan.com:(http://www.pricescan.com

8、kelkoo.co.uk:(http://www.kelkoo.co.uk

9、become.com:(http://www.become.com

10、dealnews.com:(http://dealnews.com

11、dealcatcher.com:(http://www.dealcatcher.com

12、cnet reviews:(http://reviews.cnet.com

13、nextag.com:(http://www.nextag.com

14、calibex.com:(http://www.calibex.com

15、pricewatch:(http://www.pricewatch.com

16、best-price.com:(http://www.best-price.com

17、shop-com.co.uk(http://www.shop-com.co.uk

18、Shopzilla:(http://www.shopzilla.com

与 2005年被媒体公司E.W.Scripps以5.25亿美元收购。采用比较购物+点评的模式。

三、国内比较购物站点

1、易购比价:(http://bi.egou.com

2、51比购网:(http://www.51bi.com

3、聪明点:(http://www.smarter.com.cn

4、智购网:(http://www.zhigou.com

5、爱比网:(http://so.aibiwang.com

6、顶九网:(http://www.ding9.com

7、友买网:(http://www.uobuy.com

8、特价王:(http://www.tejiawang.com

9、迅购网:(http://www.xungou.com

10、一兜网:(http://www.yeedou.com

11、比价网:(http://www.beargoo.com.cn

12、价格比较网:(http://www.jiage.cc

13、无觅处:(http://www.wumichu.com

14、丫丫比较购物:(http://www.askyaya.com

15、大拿网:(http://www.danawa.com.cn

16、购龙网:(http://www.goulong.com

17、议价网:(http://www.yijiawang.net

18、百货网:(http://www.baihuo.com

19、O蜜网:(http://www.omiw.cn

20、一比二购:(http://www.1b2g.com

21、麦芽购物搜索:(http://www.5maiya.com

22、点评狂:(http://www.testfreaks.cn

23、购灵:(http://www.gouling.com

24、好图书:(http://www.haotushu.com

25、琅琅比价:(http://www.langlang.cc

26、奥比网:(http://www.ob1b.com
08年9月,中国新蛋推出新蛋比较网站NeweggPortal(www.NeweggPortal.com),后启用该新域名

————欢迎提供更多比较购物网站信息————

那帮披着比较购物皮的蛆虫

关注比较购物这个行业有段时间了,也跟一些做过的朋友有过交流。总体来说,这个行业是个看似复杂其实也很复杂但是想走歪道也很容易的行业。

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想象中的比较购物是什么样子的:我想要买某一个商品(如Ipad),我最在乎的是价格。于是我使用比较购物进行搜索。这个时候,比较购物需要提供给我的信息应该包括:
①、ipad这个商品在不同的B2C网站的价格几何?
②、ipad这个商品的价值本身如何?
③、各个B2C是否存在会员价、促销价、购物返点等优惠信息?
④、这个B2C商家本身如何,是否值得信赖?
⑤、ipad在使用性能上如何?部分软件去什么地方下载?
⑥、有没有其他类似ipad的产品可以推荐呢?有没有在使用ipad的好友可以交流?
以上6点按照一个用户的整体购物流程来排列的,比较购物网站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找到这个商品,其次是价格,再最后是交流

找到商品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事情。比如,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书店陈列的时候名字会不一样,有精简版、有促销版、有收藏版,这些商品名称虽然不一样,但是都是一本书(ISBN号是一个办法,但是无法完全解决);有的手机会存在黑色、白色、红色,但是都是一款手机,不同的B2C可能主打的颜色不一样,所以商品名称不一样。那么,比较购物引擎在抓取的时候如何处理?
是通过数据抓取之后的聚合!3个不同颜色4个不同简称的7个商品应该被聚合到一个单品页面里去,他会有若干不同的价格!简单说就是,首先要通过算法对数据进行规整,把不同B2C对同一商品的不同展示整理到一起,在一个页面里展示出来。

价格抓取看似也很简单,但是实际上一直存在几个无法被解决的问题。比如,更新的频率是多少?频繁的使用splider访问一个B2C网站会被封,即使是B2C开放接口,如果数据量过大也会给他们的服务器造成很大的压力,如何聪明的配置splider?;促销价怎么算?不同等级的会员的优惠怎么算?;部分B2C的商品价格采用的是图片的形式,这个图像识别技术有多少企业具备?
PS: 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试图在比较购物里做“购物车”的想法都是扯淡。比较购物+购物车是一个更难的课题,包括商品+价格+结算等等(豆瓣只是谈了几家书的合作,且每次只能在5本以下,这个不算购物车)….

我们看到,这是比较购物网站首先面临到的2个最主要的问题:查找商品、更新价格。我们不考虑市场方面的影响(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与用户使用习惯),这2个问题无法解决,那么,比较购物势必难以发展。
可是,在中国畸形的比较购物行业中,我们发现很多网站绕过了这2个问题,他把“比较购物”披在身上,然后赚了另外一笔钱,且赚的很欢畅。

比较购物实际上算是一个垂直化搜索引擎,是一个倒卖流量的平台。因此,比较购物的盈利模式无外乎三种:流量套现、CPS、广告。
于是很多聪明人开始想,首先要产生流量然后才能倒卖流量才能做广告,才能玩CPS。怎么产生流量?求助搜索引擎!怎么才能让搜索引擎喜欢?做SEO!

至此,你已经明白为什么国内的比较购物网站动辄就牛逼的对外说自己已经有上千万的商品库了;你也能明白为什么一个就几个人的小团队搞出来的所谓的比较购物网站能赚上百万,你再跟他们一聊,他们甚至都不知道什么叫聚合,他们也没有自己的数据研发团队;你明白了为什么国外的比较购物网站都那么简洁明快而国内的比较购物网站看着那么臃肿….

他们靠不断的从不同的C2C、B2C抓取商品然后对这些单品进行堆砌来让自己的商品库不断庞大,更多的单品页就可以挂更多的广告,就可以在搜索的时候更占便宜,也有机会产生更多的CPS….
他们不区分这些商家的好坏,把淘宝的数据和B2C的数据搅拌在一起。谁管呢?反正我需要的是数量无与伦比的商品库….
就这样,通过堆砌商品库和其他手法来做好SEO引入流量,再利用流量赚取关键词差价或者把流量倒入B2C赚取CPS,一条披着比较购物外衣的灰色的产业链诞生了!很多人在做着并且不断的还有人准备这么做着。

为什么比较购物网站的流量套现这些好做?
①、搜索引擎和他们狼狈为奸。因为他们倒卖的广告是搜索引擎分发给他们的;
②、大批电商网站的兴起使得电商方面的SEM炙手可热,且从比较购物这个电商皮下扒出来的东西也看上去更符合电商这个名目;
③、大部分B2C都是刚刚兴起,需要新用户,这个时候的新用户成本他们不会太在乎。

但是,他们是比较购物行业的蛆虫!是整个电商行业的害群之马!

这样下去只能让原本就不普及的比较购物行业被更多的人误解、遗弃。因为他们只觉得自己不断的被欺骗,不断的从一个垃圾站转到另外一个垃圾站,那上面的每一条链接他们点击之后就会给别人贡献几分钱;
这种购物的比较方式没有给用户带来任何价值和方便,反而增加了购物负担;
通过这种歪门邪道来发展而不是通过自身创新与对技术问题的攻克来发展电子商务,这样下去,比较购物情何以堪?

如果你发现一个比较购物网站做了全分类比较购物,目前状态下,我认为他不靠谱;如果你发现一个比较购物网站无法把实际上的同一个商品给你放在一个页面里展示,他基本不靠谱;如果你发现有比较购物网站说自己的商品库在200W左右,基本靠谱,如果超过500W基本不靠谱,如果在千万级,那么直接不靠谱!

比较购物应该可以做的几件事:
①、对数据的不断优化,对商品的聚合,放弃邪恶的商品的堆砌。健康产品库;
②、把C2C的数据与B2C的数据分开,如果可以,不要收录淘宝的数据,淘宝本身就是个比较购物站;
③、数据更新频率的提高,如果可以,openID是个方向;
④、切入口碑领域,往更加纵深的导购方向发展;

比较购物应该在于精准而不在于数量,无法标准化的商品实际上是无法比价的,如服装等;比较购物最终会成为一个配菜,以比较购物延伸出去的导购才是王道;如果没有核心的技术,只想着赚灰钱,那是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