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谈两把刀

德国的刀和日本的刀

这两把刀,对于学习设计的人,不管是工业设计还是互联网设计,应该都很熟悉。当然,如果你是一个无印良品的忠实消费者,你关注无印良品这个品牌和他的设计理念,你应该也很熟悉。

今天从这两把刀开始谈,主要分享我自己思考的几个方面:设计的确定与适用性;设计背后的驱动力;关于空的哲学。

设计的确定性与适用性

再回来看这两把刀,上面那把刀,是典型的德国设计风格,下面那把刀,是典型的日本设计风格。

首先从风格上看,两把刀的设计都是符合一定的「简约」风格的,没有繁杂的装饰与设计。

从设计本身来看,上面那把德国刀的设计,最重要的特征是它非常符合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学就是用科学的方法、理性的手段、量化的指标,把产品很严谨地处理成人机交互的形式,德国就是人机工学的代表。

德国的刀往往喜欢做成全钢,即刀身和刀柄是一体式的钢,可以说这种工艺难度和精度都相当高,一把好的德国菜刀是的确可以用很长时间的。

下面那把日本的刀,最重要的特征是它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场景。

日本的文化里面有一种刀,刀柄是直的,截面看可能是圆的,也有可能是倒角矩形的,不像德国设计的带有线条的符合人肌肉握持。

而且日本的菜刀往往刀柄和刀身并非一体,那是因为日本设计者希望刀柄可以随时更换,留给使用者足够的使用空间。

从设计的角度看,德国刀的设计是确定性的,它使用非常严谨复杂的方式,使得这把刀在某个确定的使用场景下,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价值;日本刀的设计是适用性的,它使用非常自然的方式,使得这把刀可以适用多种不同的使用场景。

我的家里有一套非常完整的双立人道具,我非常的喜欢,这套刀具有切肉的,有剁肉的,分工细致,用合适的刀,省时省力,但是,我常常会搞不清楚我此刻该用什么刀;我的家里也有一把如上图的日本刀,它确实是我平时使用最多的刀具,但是,它却并不能在某一个场景下表现的极度出色。

不论是确定性的设计,还是适用性的设计,在设计上并无高低上下之分。

如果你觉得日本的刀的设计要比德国的刀的设计更高一筹,那只能说明,你并不懂设计。因为,所有的设计,都是尤其特定的背景与条件的,所有的设计都需要放到特定的背景与条件下去考量。

设计背后的驱动力

如果你常去博物馆,不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你会发现,我们所使用的物品,已经变的越来越简单。

我们看中国古代的很多设计,不论是一把椅子、一张桌子、一座建筑,其实都非常之复杂。15年的春节,我去了一趟泰国,在看了很多庙宇之后,我开始思考,为什么这些庙宇在建筑上看着都如此的复杂,屋顶的雕花、墙上的壁画、甚至是道路的设计。

后来,我慢慢明白了,不论是复杂还是简单,都是设计的外在形式,驱动外在形式的则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在。

我们可以有明确资料记载的历史,是从集权开始。集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具备威慑力,没有威慑力,集权便无从谈起。

在一个生产力水平并不高的时代里,复杂则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是一种能具备威慑力的外在表现形式。所以,我们看到具备集权特征的国家里,全世界的王座都一样的复杂,都会有复杂的雕花装饰。

在王权终结之后,人们发现,我们不再需要利用复杂来表现威慑力,于是,所有的设计师都开始思考,我们应该如何重新去设计。简单自然的设计,成为一种新的符合政治、经济、文化需要的设计思潮就这样出现了。

关于「空」的哲学

起源与中国的道家老子喜欢说空,或者叫虚无;传入中国的佛家也喜欢说空。日本最负盛名的设计师原研哉也喜欢说空。

关于这3个空,我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可以简单聊一下。当然,我只是感兴趣,并没有深入的探究,所表达肯定也有不当之处,也欢迎探讨。

道家说空,按照王东岳老师的说法,「空」是一种平衡,比如一个平面没有波澜,并不是任何物质都没有,这个一望无际的平衡就是「无极」。但是一旦平面上一点发生激变,这个变化就会一直传播开去,这种变化就产生了「有」。

佛家说空,空代表了一种不稳定性,或者说一种流动的变化。佛家老爱说「如筏喻者」,就是说,你不要执着,过河的时候你需要船,过完河,船就该扔了,你没必要背着。详见我之前的文章「读了两遍金刚经」。

原研哉也喜欢说空,原研哉的空的概念,大概是在2008年左右提出来的。他认为,他的设计与西方流行的简约有相同,但是,本质的出发点不同,所以,他提出了空的设计理念。

2008年9月,原研哉在google做了一次公开演讲;2011年,原研哉在北京国际设计周上再次谈到他的空的设计哲学。同时,他还写了一本叫做白的书,来阐述这个空。

原研哉的空,更多的是一种适用性,他把设计的东西想象成一种容器,而使用者不同的使用场景,都可以收纳到这个容器中。更关注使用场景,以及物体与使用者的融合。

原研哉的空,确实是比「简约」要更深化了很多的。所谓简约,是相对与「繁杂」而言的,如我们前面所说,集权时代的设计是繁杂的,集权之后的设计趋向于简约。

但是,简约的设计只是去除了不必要的装饰,仍未能更进一步的触达设计的再深一层次,原研哉试图用他的空的理念来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

从无印良品看日本的设计哲学

在无印良品的官方网站上有一个「物的八分目」的专门页面,用来介绍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http://www.muji.net/lab/fitness80/zh-cn)

所谓「物的八分目」,用中国话说就是,饭要吃的八分饱,主旨是要告诉我们,适量的重要性。这个逻辑,其实是跟中国文化基因中不断流传的中庸之道非常的相似的。

按照我个人的理解,「物的八分目」就是原研哉的「空」的设计哲学的一个非常之重要的外在表现。

我们可以从原研哉的各种演讲与书中了解到日本当前的设计思潮,无印良品的设计起源。

日本是一个资源本身匮乏的国家,幕府战争之后,整个日本资源又被极大的破坏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日本人开始反思是否需要浮华的设计,以及,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进行生活。

日本近代的设计哲学,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而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更使得日本坚定的认为,要让人类过渡膨胀的欲望回归到合理。

从日本的设计哲学看中国

原研哉最爱把世界地图翻转九十度,这样日本就处在最下面的位置,他说,你看,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日本拥有现在的文化了。因为日本承载了全世界文化的熏陶。

不得不说,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具有韧劲的国度。当中国是世界最强大国的时候,他们的遣唐使遍布长安;当他们被美国的黑船舰队打开国门之后,他们的学者遍布欧洲,他们把不同时代最精髓的文化、技术进行消化融合,最终拥有了现在让人为了赞叹的文化与设计理念。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艳羡别国的设计与品位,进而感慨中国无自己的设计哲学。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是,我们倒也不必如此悲观。

如果我们把日本的设计哲学变化跟他的政治经济发展连接起来看,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在于,设计哲学是服务于政治经济发展的。

中国近几十年,是政治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几十年,在奔跑中的中国,不断的进化发展,不断的收到来自不同新事物的冲击。

我们今天的设计是为了到明天变成旧东西,需要不断被翻新,人们在使用中获得生活的想法,再获得新设计。但这样会消磨企业的能量,消磨设计师、消费者的能量。

一个成熟稳定的哲学思想某种意义上就是得以在设计中被复制、反复应用实践的方法论。在这样激荡奔跑的年代,面对太多的不确定性,其实,我们应该多点耐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