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自洽的魅力

我不是个感情细腻的人,知乎上经常有关于金庸作品的问题,比如,那句话写的最凄凉,谁是最凄惨之人。有很多答案,都很精彩,但是,我在读的时候,好像都没有什么感觉。

后来,我慢慢知道原因所在,我是一个喜欢有逻辑的人。根据锤子原理,当你手里有把锤子的时候,你总是会不断的找钉子;当你要订一个钉子的时候,你总会不断的找锤子。于是,我喜欢的很多书都是有逻辑的,能自圆其说的。

又因为我是个不正经的人,经常会一本正经的瞎扯,所以,我喜欢很多能自圆其说的看上去很有逻辑的一本正经的瞎扯的书。比如《煮酒论西游》这本书,再比如那多的《三国记事簿》。

最近读过2本书,分别是蒋勋先生的《蒋勋说唐诗》和肉唐僧的《被劫持的私生活》。

2本书都是以历史变迁的背景来说事情,蒋勋是根据历史的背景解读唐诗背后的意境,肉唐僧是根据大历史的变迁来说婚姻、性、爱情。

2本书,都是以一个论点出发,根据自己成熟的一套逻辑框架来展开,逻辑是自洽的,所以,读起来很有意思。

蒋勋先生说唐诗,切口是唐代的社会背景。

唐之前的中国是一个农业伦理社会。在农业伦理下,人与人之间有非常强的依赖,人与环境之间一样有非常强的依赖。就像是人类简史里说到的,看上去是人类驯服了小麦,实际上,是小麦驯服了人类,小麦的存在,让人产生依赖,于是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在这种强依赖社会关系下,中国的文学作品,总是有点那么小家子气的感觉。

唐代是中国社会发展上的一朵奇葩。唐代掌权者是鲜卑贵族基因,他们的骨子里并没有如此强烈的农业伦理;唐代疆域足够广阔,这就使得大量的异族文化融入,兼容并包,同时,民众有机会接触到农业社会之外的更广阔的地理文化,边塞诗就是这样诞生的。

从农业伦理里走出来的诗人看到了「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这样雄壮辽阔的自然风光,想到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样的哲学思辩,体悟到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样的自负与孤独感…

顺着这样的逻辑框架再去读唐诗,意境完全不一样了。

肉唐僧说私生活,切口是基因的传承。

男人的遗传利益在于跟更多的女人交配,以期生育更多的后代;女人一生中生育次数是有限的,所以,女人的遗传利益表现在质量而不是数量。

正是这种大家既有交集又有差异的利益关系,伴随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化,在性的基础上,产生了婚姻、爱情。(注意这个顺序,是性、婚姻、爱情,这很重要。)

而随着人类的发展,财产这个观念出现了,这种基因的传承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传宗接代之外还有财产的继承。

是生存,是继承造就了男女性关系的复杂化。这种复杂化的性关系就是婚姻,是大家族,是氏族。

在历史的长河中,因为生产关系的原因,父亲这个词被发明了,男人在婚姻中较长期的存在主导地位。

但是,随着社会的继续发展,支撑婚姻的因素也在不断的变化,尤其是女性得到解放之后,女性从婚姻中被解放出来,尤其是,女性在经济上独立了,科技的发展,基因的传承也不是问题了。

那么,父亲这个位置就岌岌可危了,所以,书的结尾是,走好、父亲。

上面这一切,逻辑是自洽,也是很有意思的。

支撑文章分析的,有很多有趣的逻辑推理与揣测,比如

– 作为女人,因为背动承担了基因传承的工作,所以,在原始社会,女人有更少的时间参与劳作,但是,女人又必须生存下来,唯一的方式就是,将基因传承的工作做的更好,于是有了女人的褪毛、乳房吸引、性高潮、及隐藏排卵期。

– 在这个阶段,看上去是男人的胜利,女人心甘情愿的承担了基因传承工作,并为之做出了更多改变,实际上则是女人的胜利,男人是女人生存下去的一种工具。这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一种合理逻辑推断。

– 商鞅变法,实行的是每个家庭要按照男子的数量缴税,而不是以氏族为单位了,如果男子死了,女子还有扶养孩子与照顾家庭的义务,这真正意义上瓦解了氏族,推行了一夫一妻制。

– 从上周到秦汉,统治者都在反思到底以一个什么形式来管理这个大国家更合理呢?中国古代的统治者选择用意识形态来弥补管理技术上的无能,这个时候,儒家思想登场了,君臣父子大受推行。到了明朝,因为税收的变化,大氏族盛行,朝廷对氏族的扶持在于树立了新的行为准则,养廉和烈女,婚姻关系的畸形化加剧。

– 婚姻关系,一直就是生产关系的一种外在表现产物,当这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要求大家是革命的时候,中国文化大革命事情根本没有婚姻可言,婚姻是以共同的革命理想组建起来的一个团体而已。

– 避孕药,尤其是口服避孕药的发明,极大的将男女从性、爱情、婚姻三者中剥离出来了。

逻辑自洽是一种有意思的存在,当然,你也可以说逻辑自洽也可能是一种诡辩。不过,是不是诡辩真的重要吗?世界原本就是荒谬的存在,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