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经里,佛常用句式,「佛说 XX,即非 XX,是名 XX」
初读,觉得这不是在玩文字游戏吗,一句话颠来倒去的
细读,觉得在理,这颠来倒去的含义确实不一样
再读,醍醐灌顶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如来说,我现在说法,就好比哄孩子,孩子哭了,我拿个落叶哄他,他不哭了,落叶也就该丢了。如果你还继续执念那片落叶,那我就白哄了。
修行也一样,我所说的,只是想让你懂得而所举的一个范例。你光盯着范例,不去理解范例背后的含义,那我就等于白讲了,你也自然学的都是错误的。
最近,常和一些做产品的朋友有私下交流。我发现,他们常常会把自己「概念性的自我锁死」。我举个例子,
一个朋友给我讲需求,说了一堆术语,然后描述了半天,我完全不懂。
我说,你可以考虑使用「用户、场景、任务」的方式来说。比如,我的一个用户,他在什么样场景下,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结合我们的产品,我们做了这样的功能来帮助他。
他听完,一拍大腿,吖,这不就是那个,那个,那个故事板吧。我懂,我懂!
我说,那你试着来一遍
他继续开始,生硬的套着故事板的思路来说,磕磕绊绊的完全不得法。
这就是很常见的「概念性自我锁死」,把自己锁死在自己之前听到或者学到的那个概念里了,一心想对着那个概念插入,结果自己很疼….
写个需求文档,非要在前面加上很多的说明,很多的格式说明,实际的内容却很少;画个交互原型,非要把交互的动作搞的非常逼真;做很多事情,都在乎其形式。你把形式看的越重,就把自己锁的越死,自然而然的也就说明自己越是不懂。
不过,实际上这也可以理解。招式最好学,鸠摩智可以用小无相功遮掩,施展少林七十二绝技;咱们也可以照猫画虎的来一个。不过,如果不知其意,练不好内功,最多也就是个上不得战场的水袖功夫。
有的时候,是我们自己太过执着,太注重外在,而恰恰忽略了内在。
如果我们仔细的去想想,发现,其实很多事情又蛮简单,做产品这事儿,简单的就跟做饭没什么两样。只不过是,我们不愿钻进去,好好的看个内在罢了。
整部《金刚经》,佛祖说修行的最难之处在于「无所住」。无所住,就是不要执着,不要执着于佛祖说了什么,要参悟佛祖说这些背后的含义。
用句更直白的话说,你要简单,世界就对你简单。你放下的越多,你就得到的越多。
以上,共勉。